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害清和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濁害清和症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特指因痘疹(如天花、水痘等)濁毒未清,上攻目竅所引發的眼部疾患。此症多見於小兒痘疹後期或餘毒未盡者,因熱毒鬱滯,燻灼清陽之竅,導致目絡瘀阻、氣血失和而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目赤腫痛:白睛紅赤,胞瞼腫脹,甚則灼熱難睜。
  • 淚出羞明:遇風流淚,畏光難視。
  • 視物昏矇:如霧遮睛,視力減退。
  • 翳膜叢生:黑睛生星點翳障,或凝結成片,久則影響視力。

病因病機
痘疹之毒屬「穢濁火邪」,若未透發徹底,餘毒內蘊,循經上犯目竅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。」濁毒滯留,首傷肝經(目為肝之竅),繼而累及心肺(白睛屬肺、血絡屬心),導致氣血壅滯、清竅蒙蔽。

治法
解毒涼血、化瘀通絡 為主,兼以疏風退翳。

常用方劑

  1.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

    • 組成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。
    • 功用:清熱解毒,散結消腫,適用於熱毒熾盛之目赤腫痛。
  2. 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
    • 組成: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。
    • 功用:涼血散瘀,清解血分熱毒,針對熱入血分之翳障、瘀斑。

加減法

  • 翳膜遮睛,加穀精草、木賊草、密蒙花以退翳明目。
  • 淚多風癢,加防風、白蒺藜以祛風止淚。
  • 瘀血明顯,加桃仁、紅花以活血通絡。

外治輔助
可配合中藥熏洗(如黃連煎湯外洗)或點眼藥粉(如八寶眼藥),以局部清熱解毒、消腫退翳。
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提及:「痘後目疾,多因毒氣鬱結,上攻於目。」強調餘毒未清為本症關鍵;《銀海精微》亦載:「血熱壅滯,則生星翳」,與本病機理相合。

此症預後與治療及時性密切相關,早期解毒化瘀可防翳障固結,若遷延失治,恐致視力久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