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濁氣」詳解
「濁氣」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泛指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重濁、黏滯或廢棄物質,其性質與「清氣」相對,並可因來源與病理機轉不同而分為多種類型。以下依經典文獻與中醫理論分述之:
一、飲食精微之濁氣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指出:「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」此處「濁氣」指飲食水穀經脾胃運化後,所分離出的濃厚精微物質。此類濁氣並非病理產物,而是營血生成的基礎,需上歸於心脈以化生血液,體現了「清升濁降」中「濁中有用」的特性。
二、陰寒邪氣
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到:「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辟。」此類濁氣屬外感或內生之陰寒邪氣,性質沉滯,易阻遏陽氣運行。臨床可見於寒濕痹阻經絡或陰邪內聚之證,需以溫通或瀉血之法驅散。
三、代謝廢濁之氣
泛指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,如呼出之廢氣、腸道矢氣等。此類濁氣若排泄不暢,積滯體內可轉為病理因素,如肺氣壅滯或腸腑不通時,濁氣上逆可致胸悶、腹脹等症。
四、氣機逆亂之濁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」此指脾胃升降失常時,本應下降的濁氣反逆於上,導致脘腹脹滿、噯氣嘔惡等症。此機轉強調中焦氣機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的生理規律被破壞後的病理表現。
五、腸胃有形之濁
《靈樞·小針解》言:「濁氣在中者,言水穀皆入於胃,其精氣上注於肺,濁溜於腸胃。」此處「濁氣」專指食物殘渣積滯於腸胃道的有形實邪,與「糟粕」概念相近。若傳導失司,可形成便秘或濕熱積滯之證。
理論延伸
濁氣的概念貫穿中醫生理與病理,其核心在於「動態平衡」:
- 生理層面:濁氣為代謝必然產物,需依賴肺之宣肅、脾胃升降、腸道傳導等功能及時排出。
- 病理層面:濁氣鬱滯可進一步化生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五臟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」,強調疏通濁氣的重要性。
歷代醫家對濁氣的調治多從「通降」入手,如芳香化濁、通腑泄濁等法,均體現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