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氣歸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濁氣歸心
濁氣歸心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:「飲食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」此理論闡述飲食水穀經脾胃運化後,其濃稠精微部分(即「濁氣」)上歸於心,再由心臟透過經脈輸布至全身,體現心在氣血運行中的核心樞紐作用。
名詞解析
- 濁氣:
指水穀精微中質地濃厚、富於營養的成分。雖名為「濁」,實為相對於清輕之「清氣」而言,並非病理產物。馬蒔於《素問注證發微》中解釋:「穀氣入胃,其已化之氣雖曰精氣,然生自穀氣,故可名為濁氣。」說明此「濁」實為精微物質的稠厚狀態。 - 歸心途徑:
中醫認為,胃主受納腐熟,脾主運化升清。水穀經脾胃消化後,其精微分為清濁兩部分:- 清氣(輕清部分)→ 上輸於肺,宣發至皮毛。
- 濁氣(稠厚部分)→ 由脾「散精」作用上歸於心,注入脈中,化為營血。此過程依賴「脾氣散精,上歸於心」的氣化機制。
-
心之功能:
心主血脈,為「君主之官」。濁氣歸心後,心陽將其溫煦推動,使精微隨血脈周流全身,滋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進一步指出: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。」強調心脈系統對精微的轉化與輸布作用。
理論延伸
- 與經脈的關係:
「淫精於脈」說明濁氣歸心後,需依賴經脈通道完成輸送。十二經脈氣血充盈與否,直接受心氣推動及濁氣化血之影響。 - 與五臟關聯:
此過程需多臟協調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肺朝百脈助心行血,肝藏血調節血量,腎精化生元氣以助心陽。任一環節失常,皆可能導致「濁氣歸心」受阻,引發血虛、脈澀等病機。
綜上,「濁氣歸心」理論不僅揭示心臟在營養輸布中的核心地位,亦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下,臟腑協同完成氣血生成的動態過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