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濁涕
證名,指鼻涕濃稠穢濁,質地黏膩,色多黃綠,氣味腥臭。此證常見於鼻淵(類似現代醫學之鼻竇炎)等鼻部疾患,首見於《素問·氣厥論》:「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濁涕多因肺、膽、脾胃蘊熱,上熏鼻竅所致,其病機可分以下幾類:
- 肺經鬱熱:肺開竅於鼻,外感風熱或風寒鬱久化熱,肺失宣降,熱邪灼津成涕,滯留鼻竅。
- 膽腑鬱熱:膽經循行過頭側,若情志不暢或飲食辛辣,膽火循經上炎,燻灼鼻竅,涕濁腥穢。
- 脾胃濕熱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鬱而化熱,上蒸鼻竅,致涕液黏稠穢濁。
臨床表現
- 鼻涕量多,質稠色黃或黃綠,甚則帶血絲。
- 鼻塞不通,嗅覺減退。
- 或伴頭痛、頭脹,以前額或顴部為甚(如「額竅不利」)。
- 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化濁、宣通鼻竅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肺經鬱熱:宜清肺泄熱,方用辛夷清肺飲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藥如辛夷、黃芩、梔子、麥冬。
- 膽腑鬱熱:宜清膽瀉火,方選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合溫膽湯加減,藥如龍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。
- 脾胃濕熱:宜健脾化濕清熱,方用甘露消毒丹(《溫熱經緯》)加減,藥如滑石、茵陳、黃芩、石菖蒲。
外治可輔以芳香通竅之法,如以蒼耳子、白芷、薄荷等煎湯薰鼻,或針灸迎香、印堂等穴以通絡開竅。
古籍論述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鼻淵濁涕,多由火熱上炎,熏蒸腦戶。」
- 《類證治裁》強調:「膽熱移腦,則濁涕不止,治宜清降。」
濁涕一證,總屬實熱為患,臨床須辨明臟腑病位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