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濁邪-病因及臨床表現

濁邪是指人體內的濕濁之邪,造成一種病理產物。它們通常是由於陰陽失調、氣血不和、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水濕停留,形成痰濕,最終形成濁邪。

濁邪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不節:過度攝取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膩食物,導致脾胃功能異常,水濕停留,形成痰濕。
  2. 情志不遂:長期的憂思惱怒,使得肝失去疏泄功能,氣血鬱滯,水濕內停,形成痰濕。
  3. 體力過度消耗:過度勞累、長期疾病未愈,使得正氣虛弱,抵抗力下降,外邪易侵入,與內生的痰濕相互作用,形成濁邪。

濁邪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頭部重、身體睏倦、四肢沉重、食慾不振、脘腹脹滿、大便溏泄、小便不利。
  2. 面色黧黑、皮膚粗糙、毛髮乾枯黃、舌苔厚膩、脈滑。
  3. 嚴重者可能出現神志昏迷、呼吸困難、四肢厥冷,甚至死亡。

濁邪的治療主要以健脾利濕、化痰祛濁為主要方針。可以使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薏苡仁等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物品;可以使用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豆蔻、砂仁等具有化痰祛濁作用的物品;可以使用柴胡、黃芩、大黃、芒硝等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物品。

預防濁邪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清淡,避免過度攝取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膩等食物。
  2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長期憂思惱怒。
  3. 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問題,早期治療。

參考資料:

  • 《金匱要略.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》
  • 《溫熱論》
  • 《濕濁條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