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濁邪
濁邪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泛指體內外穢濁、黏滯之邪氣,其性重濁黏膩,易阻滯氣機,困擾臟腑功能。經典醫籍中,濁邪多與濕邪並論,然其範疇更廣,除濕濁外,亦包含痰濁、穢毒、瘀濁等病理產物。
濁邪之特性
- 重濁趨下
如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》所言:「清邪居上,濁邪居下。」濁邪性質沉重,易侵襲人體下部,如腰膝、下肢、二陰等處,臨床可見下肢浮腫、帶下穢濁、小便混濁等症。 - 黏滯纏綿
濁邪膠著難化,致病多纏綿難癒,如濕熱濁邪蘊結腸道,可致痢疾反覆發作;痰濁阻肺,則見咳痰黏稠、久咳不愈。 - 蒙蔽清竅
《溫熱論》提及「濁邪害清」,指濁邪上擾可蒙蔽頭面清陽,導致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,甚則神昏譫語,如濕濁上蒙之嗜睡、痰濁擾神之癲癇等。
濁邪之分類
- 濕濁
源於外感濕邪或內生水濕停聚,黏滯不化,常見胸悶脘痞、舌苔厚膩、大便黏滯等。 - 痰濁
由津液代謝失常凝聚而成,隨氣流行,可致咳嗽痰多、皮下結節(痰核)、眩暈嘔惡等。 - 穢濁
多因感受疫癘之氣或飲食不潔,如瘴氣、腐敗食物之毒,易引發嘔吐腹瀉、膚瘡潰爛等。 - 瘀濁
氣滯血瘀日久化濁,與痰濕互結,可見面色晦暗、疼痛固定、舌質紫暗伴苔膩等。
濁邪致病機轉
濁邪致病,首在阻滯氣血運行,繼而損傷臟腑:
- 困脾:脾喜燥惡濕,濁邪易因脾陽,致運化失司,出現腹脹、食欲不振。
- 擾腎:腎主水液,濁邪下注可致淋濁、遺精、水腫。
- 壅肺:肺為嬌臟,痰濁壅肺則見喘咳痰鳴。
- 滯肝:濕熱濁邪蘊結肝膽,易發黃疸、脅痛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原》指出:「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升。」強調濁邪阻滯氣機升降之害。
-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:「濕濁內阻,必先調其氣機。」治法注重宣暢三焦,分消走泄。
濁邪為病,總以「通利」為要,臨床常用芳香化濁(如藿香、佩蘭)、淡滲利濕(如茯苓、薏苡仁)、化痰祛瘀(如半夏、丹參)等法,務使邪有出路,復其清靈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