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邪害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濁邪害清是中醫名詞,指濕濁邪氣阻遏清陽,矇蔽頭面清竅,出現神昏和聽覺障礙的病機。

在《溫熱論》中記載:「濕與溫合,蒸鬱而矇蔽於上,清竅為之壅塞,濁邪害清也。」

濁邪害清的病因,主要與濕邪和溫邪有關。濕邪,又稱為濕毒,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影響水液代謝。溫邪,又稱為熱邪,性炎熱,易耗傷津液,損傷陽氣。當濕邪和溫邪相互作用,會加重濕邪的黏滯性,使其更容易阻遏氣機,影響水液代謝。同時,溫邪還會耗傷津液,損傷陽氣,使人體抵抗力下降,更容易受濕邪侵襲。

濁邪害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神昏和聽覺障礙。神昏是指意識障礙,表現為精神萎靡、昏睡不醒,甚至昏迷。聽覺障礙是指聽力下降,甚至聽不到聲音。

濁邪害清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開竅醒神為主。常用的方藥包括三仁湯、白虎湯、清暑益氣湯等。

  • 三仁湯由杏仁、白蔻仁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杏仁具有宣肺止咳、降氣平喘的功效;白蔻仁具有燥濕化痰、行氣寬中的功效;生薑具有發汗解表、溫中散寒的功效;大棗具有補中益氣、養血安神的功效。三仁湯具有清熱利濕、開竅醒神的功效,適用於濕熱內蘊、痰熱壅盛所致的神昏和聽覺障礙。

  • 白虎湯由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組成。石膏具有清熱瀉火、生津止渴的功效;知母具有清熱養陰、生津止渴的功效;甘草具有清熱解毒、調和諸藥的功效;粳米具有健脾養胃、益氣生津的功效。白虎湯具有清熱瀉火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適用於熱盛津傷、高熱煩渴、神昏譫語等症。

  • 清暑益氣湯由黃連、黃芩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、粳米組成。黃連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;黃芩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;白朮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的功效;生薑具有發汗解表、溫中散寒的功效;大棗具有補中益氣、養血安神的功效;粳米具有健脾養胃、益氣生津的功效。清暑益氣湯具有清熱利濕、健脾益氣的功效,適用於濕熱內蘊、脾胃虛弱所致的神昏和聽覺障礙。

濁邪害清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飲食清淡,避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
  2.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、勤換衣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,適當鍛鍊,合理飲食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
  4. 在感冒、發燒等疾病時,要及時治療,避免病情加重。

濁邪害清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,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要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