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邪害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濁邪害清乃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概念,專指濕濁之邪侵擾人體清陽之氣,導致頭面清竅功能失調之病機。此理論源自《溫熱論》,葉天士言:「濕與溫合,蒸郁而蒙蔽於上,清竅為之壅塞,濁邪害清也。」深刻闡述濕濁與溫熱病邪相搏,上蒙清竅之病理變化。
病機核心
- 濁邪特性
濕濁屬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當濕濁與溫熱相合,形成「濕溫」病理產物,具「氤氳黏膩」之特徵,難以速解,易纏綿上焦。 - 清陽受損
中醫認為「清陽出上竅」,頭面七竅(目、耳、鼻、口等)需清陽之氣溫煦濡養。濕濁上蒙時,清陽之氣被遏,如霧露瀰漫,導致:- 神識昏蒙:濁邪蔽阻心神,輕則頭重如裹,重則嗜睡譫語。
- 竅道壅塞:耳竅失聰(耳聾如塞)、鼻塞不聞香臭、目視昏花等。
-
三焦辨證關係
此病機多見於濕溫病中焦階段,濕濁鬱久化熱,循三焦上攻。薛生白《濕熱病篇》補充:「濕熱證,初起即胸悶不知人,濁邪蒙蔽上焦也。」強調濕熱濁邪可直犯上焦。
臨床表現特徵
- 主症:頭面昏沉如裹布,耳鳴耳聾(呈悶塞感),言語謇澀。
- 兼症:胸脘痞滿、嘔惡納呆、舌苔白膩或黃膩、脈濡滑。
- 鑑別要點:與肝陽上亢之眩暈、風火上擾之耳鳴不同,此證必有濕濁內阻之象(如苔膩、胸悶、身困)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醫原》進一步闡釋:「濕之為病,變態多端……上蔽則頭目昏眩。」指出濕濁可因患者體質從化:
- 寒化:痰濕凝結,舌苔白滑,嗜臥懶言。
- 熱化:濕熱釀痰,舌黃膩,煩躁譫語。
治法精要
歷代醫家主張「輕開肺氣以化濕」與「芳香醒脾以泄濁」並施:
- 宣透上焦:藿香、佩蘭、石菖蒲等芳香化濁,開竅醒神。
- 運化中焦:半夏、厚朴、白豆蔻辛開苦降,復脾胃升降之機。
- 滲利下焦:茯苓、通草、滑石導濕下行,給邪出路。
此病機深刻體現中醫「清升濁降」的生理觀,及「濕性趨上」的特殊病理現象,對濕溫病辨治具重要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