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濁陰

定義與概念

濁陰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與「清陽」相對,泛指自然界及人體內質重、陰濁、有形之氣或物質。其特性為沉降、濃厚、有形,與清陽之升發、輕清、無形形成對比。

濁陰的分類

1. 自然界的濁陰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。」此處濁陰指自然界中質重、沉降、有形之物質,如大地、水濕、雲霧等。天地陰陽交感,清陽上升形成天,濁陰凝聚形成地,體現陰陽升降的基本規律。

2. 人體內的濁陰

人體內的濁陰主要指重濁下降或濃厚的物質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• 水穀精微中的濃稠部分:飲食經脾胃運化後,其精微物質中較為濃濁的部分,如營血、津液中的濁質。
  • 代謝產物與糟粕:包括糞便、尿液、汗液等需排出體外的廢物。
  • 病理性的濁邪:如痰濕、瘀血、濕濁等,因氣化失常而滯留體內的病理產物。

濁陰的生理功能與運行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進一步闡述濁陰在人體的分布與作用:

  1. 「濁陰出下竅」
    指代謝後的糟粕(如二便)通過下竅(前陰、後陰)排出體外。若濁陰排泄不暢,可導致便秘、淋濁等病症。
  2. 「濁陰走五臟」
    濁陰中的精微物質(如營血、津液)滋養五臟,維持其功能。但若濁陰過盛或運行不暢,則可能化為痰濕、瘀血,影響臟腑機能。
  3. 「濁陰歸六腑」
    六腑以「傳化物而不藏」為特性,濁陰中的糟粕需通過六腑(如大腸、膀胱)傳導排泄。若六腑氣化不利,則濁陰滯留,產生腹脹、泄瀉等症狀。

濁陰與疾病的關係

濁陰的代謝異常是中醫病理學的重要內容:

  • 濁陰不降:若脾胃升降失常,濁陰不降而上逆,可導致嘔吐、噯氣、頭暈等症狀。
  • 濁陰內停:因氣化不利或陽氣不足,濁陰積聚為痰濕、水飲,引發水腫、痰飲、肥胖等病症。
  • 濁陰化熱:濁陰鬱久可化熱,形成濕熱、痰熱等病理產物,如黃疸、淋證等。

調理濁陰的原則

中醫調理濁陰注重「升清降濁」,具體方法包括:

  • 健脾化濕:通過茯苓、白朮等藥物健運脾胃,促進水濕代謝。
  • 通腑泄濁:如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,幫助濁陰從下竅排出。
  • 化痰祛瘀:針對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,使用半夏、陳皮或丹參、桃仁等藥物疏通。

濁陰理論在中醫診斷與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,其平衡與否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