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陰不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濁陰不降在中醫病因病理學中是一個名詞,指飲食水谷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的病機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脾胃陽氣不足、升清降濁功能失調所致。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胸悶腹脹、大便溏、小便黃、頭重體困、食少納獃、舌苔厚膩和脈滑等。治療上的原則是健脾祛濕,以及芳香化濁。

濁陰不降的病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:

  1. 脾胃陽氣不足:脾胃是人體後天之本,主要負責運化水谷,並升清降濁。如果脾胃的陽氣不足,就會導致運化功能失常,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食物和水分,從而形成水濕停聚的情況。
  2. 飲食不節: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導致濁陰不降。過於偏食、過量攝取生冷、肥甘、厚味等食物會損傷脾胃的陽氣,從而影響正常的運化功能,進一步導致濁陰不降的發生。
  3. 久病體虛:長期的疾病會讓人體虛弱,這也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進而引發濁陰不降。

濁陰不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胸悶腹脹:由於水濕停聚,氣機受阻,患者可能感到胸悶和腹脹,同時還伴有噯氣的頻繁發生。
  2. 大便溏:由於水濕下注,大腸的傳導功能受到了影響,患者的大便通常呈現溏薄的情況。
  3. 小便黃:由於水濕在體內停留,膀胱的氣化功能受到了影響,患者的小便會呈現黃色或赤色。
  4. 頭重體困:由於水濕在體內停留,患者可能會感到頭很重、身體很睏乏。
  5. 食少納獃:由於脾胃的運化功能受損,患者食慾減退,食量減少,甚至可能發生食慾不振的情況。
  6. 舌苔厚膩:由於水濕在體內停留,患者的舌苔往往會呈現厚厚的膩苔。
  7. 脈滑:由於水濕在體內停留,患者脈搏的觸感通常會呈現滑利的狀態。

濁陰不降的治療原則是健脾祛濕,以及芳香化濁。常用的方劑有四君子湯、五苓散和香砂六君子湯等。四君子湯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和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、利水滲濕的功效。五苓散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和桂枝組成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香砂六君子湯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砂仁和木香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、化痰理氣以及利水滲濕的功效。

為了預防濁陰不降,我們需要注意飲食調養,避免過食生冷、肥甘、厚味等食物,以免損傷脾胃的陽氣。此外,平時要注意鍛煉身體,增強體質,提升脾胃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