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濁浴穴

定位與出處
濁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其位置在第十胸椎棘突下(中樞穴所在椎骨),旁開後正中線2.5寸處,約當膀胱經肝俞與膽俞之間。

主治功能
濁浴穴屬局部取穴與遠治作用並存之穴,主要調理膽腑相關疾患。

  1. 膽病驚恐:中醫理論中,膽主決斷,與情志密切相關。濁浴穴能疏泄膽鬱,改善因膽氣不寧所致之驚悸、多夢、易恐等症。
  2. 脾胃失和:膽汁疏泄有助脾胃運化,此穴可緩解膽熱犯胃引起的食慾不振、脘悶噯氣。
  3. 口舌無力:膽經絡舌本,若膽經氣滯,可致舌強語謇,刺灸本穴能通絡開竅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斜刺0.5-1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疏導膽經氣機。
  • 艾灸: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膽病或氣血不足之證。

學理探討
濁浴穴雖未歸入正經,然其位置鄰近肝俞、膽俞,與足少陽膽經氣血相通。膽為「中精之腑」,濁浴之名或喻其能「滌蕩膽腑濁滯」,具清利濕熱、調暢氣機之效。臨床可配伍陽陵泉、太衝等穴,強化疏肝利膽之功。

古籍佐證
《千金要方》載其主治「膽病」,後世《類經圖翼》亦收錄此穴,強調其對膽腑實熱證之療效,反映歷代醫家對奇穴應用之經驗累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