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濁者為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濁者為衛」中醫名詞闡釋
「濁者為衛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,闡述人體氣血生成與分化的核心理論。其文曰:「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」此段揭示水穀精微經脾胃運化後,依其性質清濁不同,分別化生為「營氣」與「衛氣」,而「濁者」即指衛氣之生成根源。
衛氣之源:水穀精微之「濁」
中醫認為,飲食經脾胃腐熟運化後,轉為水穀精微,其質地可分「清」「濁」兩類:
- 清者(營氣):性柔而精純,行於脈中,主滋養臟腑、化生血液。
- 濁者(衛氣):性剛而悍疾,行於脈外,主溫煦肌表、防禦外邪、調節腠理開闔。
此處「濁」非指穢濁廢物,而是相對於營氣之「清輕」特性,形容衛氣剽悍滑利、流動迅疾之質。
衛氣的生理功能
- 溫養肌表:衛氣布散於皮膚肌肉之間,維持體溫,使皮毛得潤。
- 防禦外邪:護衛體表,抵禦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侵襲,為人體第一道防線。
- 司腠理開闔:調節汗孔開合,控制汗液排泄,維持津液代謝平衡。
- 夜行於陰,晝行於陽:衛氣晝行體表以固護,夜入五臟以溫養,與睡眠節律相關(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稱「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」)。
衛氣與營氣的協同關係
營衛二者同源異流,相互為用:
- 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:營氣內守而濡養,衛氣外禦而固護。
- 陰陽相隨:營屬陰,衛屬陽,二者需協調平衡。若營衛失和,可致惡寒發熱、汗出異常(如《傷寒論》桂枝湯證之「營弱衛強」)。
衛氣失常的病理表現
- 衛氣虛弱:易感冒、自汗、畏風、皮毛枯槁。
- 衛氣鬱滯:腠理閉塞而無汗,或鬱而化熱見煩躁。
- 衛陽不足:四肢不溫、寒慄,甚則「營衛俱虛」而倦怠乏力。
歷代醫家對「濁者為衛」的延伸
- 張景岳《類經》:「清者,水穀之精氣也;濁者,水穀之悍氣也。」強調衛氣之「悍」性與疾速布散之力。
-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:「營即血中之氣,衛即氣中之慓悍者」,點明衛氣屬「氣」中剽悍部分。
綜言之,「濁者為衛」體現中醫對氣血分化之精微觀察,衛氣作為人體陽氣的外在表現,其生成、運行與功能,均與「濁」的動能特性密不可分,亦為臨床調治表證、虛損等病機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