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闢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闢積

定義與概念
「闢積」為中醫古籍中的病理名詞,指病邪或病理因素在體內重複累積、纏聚不散的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原文載: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。」意指人體陽氣因過度煩勞而亢張外越,導致精氣耗竭,病邪層層積聚,至夏季時陽熱更盛,誘發「煎厥」之重症。

詞源與釋義
「闢積」一詞的讀音與釋義歷來有兩說:

  1. 病理積聚說(讀作「pì jī」):
    從中醫病機角度解讀,「闢」有「開張」「重複」之意,「積」為停聚,合指病邪因正氣失調而反覆蓄積。此解強調陽氣耗損後,邪氣乘虛疊加,如《類經》注云:「闢積,猶積累也。」
  2. 襞積引申說(讀作「bì jī」):
    此說考據文字學,認為「闢積」通「襞積」,原指古代衣裙褶皺,引申為「層疊累積」之象。用於醫學,則比喻病理因素如衣褶般反覆摺疊,漸成頑疾。

中醫病機分析
闢積的形成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• 陽氣亢張與精虧:長期過勞或情志過極,使陽氣浮越不收,陰精內耗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精絕」,氣機失於斂藏,邪氣滯留。
  • 時令誘發:原文特指「闢積於夏」,因夏季陽氣旺盛,若體內已有陽亢之勢,加上外熱引動,內外相搏,易致急症(如煎厥)。
  • 痰瘀互結:後世醫家延伸認為,闢積久而不解,可化生痰濁、瘀血等有形之邪,阻塞經絡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闢積所致病症多屬本虛標實,初期可見:

  • 陽氣不固:煩躁、失眠、多汗、頭目脹痛。
  • 精虧失養:腰膝酸軟、耳鳴、健忘。
    若積聚日久,可能轉為:
  • 厥逆重症:如煎厥(突然昏仆、面赤氣粗)、薄厥(暴怒氣逆)等。
  • 痰瘀徵象:胸悶、肢體麻木、舌暗紫或有瘀斑。

相關古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黃帝內經太素》將「闢積」與「積聚」並論,視為疾病由淺入深的過程;清代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提及「久病入絡,邪氣闢積」,強調絡脈瘀阻與病邪累積的關聯。

與現代醫學的參照
闢積的概念可對應現代「慢性炎症」「代謝廢物蓄積」或「神經內分泌紊亂」等病理狀態,尤其與長期壓力、過勞導致的亞健康或器質性病變有相似之處。然中醫更重視「氣機失常」與「時令誘發」的整體觀。

總結
「闢積」一詞體現中醫對疾病漸進性發展的深刻觀察,強調正氣先虛、邪氣疊加的動態過程,為臨床辨治慢性病、虛勞症及季節性發作疾病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