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著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著痹

定義
著痹為中醫痹證之一,屬「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」之範疇,以濕邪偏盛為主要病機。其特徵為肢體關節沉重酸困、疼痛固定不移,或伴隨肌膚麻木不仁,因濕性黏滯重濁,故病勢纏綿難癒。《素問·痹論》明確指出:「濕氣勝者為著痹」,與「行痹」(風邪為主)、「痛痹」(寒邪為主)並列為三類常見痹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濕邪:久居濕地、冒雨涉水,或氣候潮濕,濕邪侵襲肌表經絡,留滯關節肌肉。
  2. 內生濕濁: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蘊而生痰,流注肢節。
  3. 氣血不暢:濕邪阻遏氣機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瘀血痰濁互結,加重痹阻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肢體關節酸沉重著,痛處固定,活動受限,遇陰雨天加重。
  • 兼症:肌膚麻木不仁,或局部腫脹,按之柔軟;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• 病位:多見於下肢關節(如膝、踝)及腰脊,因濕性趨下,易襲陰位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濕邪為重:症狀以沉重、黏滯感為主,區別於行痹的遊走性疼痛或痛痹的劇烈冷痛。
  • 病程特點:起病較緩,但纏綿反覆,遷延日久可兼見痰瘀互結之象(如關節畸形、刺痛夜甚)。

治療原則
健脾化濕、通絡除痹為主,佐以活血舒筋。

  • 內治
    • 代表方劑:薏苡仁湯(《類證治裁》),重用薏苡仁、蒼朮、羌活等健脾滲濕、祛風通絡。
    • 隨證加減:腫甚加防己、茯苓皮;麻木加當歸、雞血藤;寒濕夾雜加附子、桂枝。
  • 外治:針灸取足三里、陰陵泉等健脾穴位,配合局部阿是穴;或艾灸以溫化寒濕。

與其他痹證鑑別

  • 行痹:痛無定處,風邪為主,治宜祛風通絡。
  • 痛痹:疼痛劇烈遇寒加重,寒邪為主,治宜溫經散寒。
  • 熱痹:關節紅腫熱痛,濕熱交蒸,治宜清熱利濕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著痹之證,當利濕為主,佐以健脾」;《張氏醫通》則指出「濕痹多由脾虛」,均提示調理脾胃為治本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