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琢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琢齒

琢齒,又稱「叩齒法」,為中醫傳統自我推拿養生術之一,屬導引術範疇。此法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齒蟲候》,載曰:「琢齒二七過,使人丁壯有顏色,去蟲而牢齒。」意指通過規律叩擊牙齒,以達強身、固齒、養顏之效,並能防治齒疾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故牙齒堅固與否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骨」之說,而叩齒能激發腎氣,疏通足少陰腎經與手陽明大腸經(經脈循行於齒齦),調和氣血。此外,齒齦屬胃絡,脾胃為後天之本,叩齒可振奮胃氣,助運化水穀精微,上濡齒齦,從而「去蟲牢齒」。

操作要領

  1. 姿勢:正坐或直立,全身放鬆,舌抵上齶,唇齒微合。
  2. 叩擊法:以臼齒為先,上下齒輕叩36次,力道均勻,由緩至速,聲響清脆為佳。古法強調「二七過」(即14次),然後世多擴展至36次,合周天數理。
  3. 輔以吞津:叩齒畢,以舌攪動口腔內外(稱「赤龍攪海」),待津液滿口,分三次緩緩咽下,引氣歸丹田。此步驟強化了滋腎填精之效。

養生機理

  1. 固腎益精:叩齒震動可激發腎經原穴「湧泉」,間接溫煦命門之火,助腎藏精。
  2. 調和經絡:齒齦為手足陽明經所過,叩齒能疏通氣血,改善牙齦萎縮、牙宣(牙周病)等症。
  3. 醒腦安神:齒擊之聲通過顱骨傳導,可震盪清竅,提神醒腦,尤適晨起操作。

古籍佐證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亦載「晨起叩齒三百下,永不動搖」;明代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更將叩齒列為「導引十二法」之首,謂其能「堅齒延年」。可見此法於歷代醫家養生實踐中地位卓然。

綜言之,琢齒不僅為齒科保健之術,更是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之體現,通過形神共調,維繫先天腎氣與後天脾胃之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