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資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資脈
資脈,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此穴亦稱「瘈脈」,屬手少陽三焦經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皆與瘈脈相通。
穴位定位
資脈位於耳後,當乳突中央,與顳骨乳突部相接之處。具體取穴時,可於耳後髮際緣與乳突之間凹陷處尋之,按壓時常有明顯酸脹感。
主治功能
此穴性屬手少陽三焦經,具有疏通經絡、清熱熄風之效,臨床多用於以下症候:
- 頭面疾患:主治頭痛、耳鳴、耳聾,尤擅緩解風熱上擾所致之耳部脹痛。
- 驚風抽搐:古代醫籍載其能「治小兒驚癇瘈瘲」,即現代所指小兒高熱驚厥或肝風內動之肢體抽搐。
- 局部病症:對頸項強痛、乳突周邊腫痛亦有舒緩之效。
刺灸方法
古法多以針刺為主,淺刺0.1至0.2寸,或施以三棱針點刺出血;艾灸則宜溫和灸3至5壯,以局部溫熱為度。
經絡聯繫
資脈(瘈脈)與顱息穴同屬三焦經耳後脈絡,二穴相鄰,常配伍應用,共調耳後氣血。其經氣上達顱腦,下絡頸項,故能調節頭面與少陽經氣之失衡。
文獻考據
除《針灸甲乙經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此穴別名,並強調其「主風癇目瞑」之功,反映古代醫家對其鎮驚安神作用之重視。
綜觀之,資脈作為三焦經要穴,兼具局部與遠治作用,於頭面疾患及風證治療中佔有一席之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