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嗞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嗞煎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常見證候,指小兒因心經鬱熱而表現出的煩躁不安之狀。此證首載於《嬰童百問》,書中述:「嗞煎者,心經有熱,精神恍惚,內煩不安,心煩則渴,自然生驚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心火亢盛,擾動神明,致使患兒情緒不寧,甚或伴隨口渴、驚惕等症。
病因病機
嗞煎多因小兒體質陽盛,或外感熱邪內傳心經,或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熱之品),導致心火內熾。心主神明,火性炎上,熱擾心神則見精神恍惚、煩躁啼哭;心火下移小腸,可兼見小便短赤;若熱盛耗津,則口乾引飲。此外,心火亢極,易引動肝風,故《嬰童百問》提及「自然生驚」,即指熱極生風之潛在病變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心神不寧,煩躁易哭,睡眠不穩。
- 兼症:面赤唇紅、口渴喜冷飲、小便短黃,或見舌尖紅絳、脈數。
- 鑑別:需與「臟躁」(多屬陰血不足)及「夜啼」(寒熱虛實皆可致)區分。嗞煎特徵在於心經實熱,無陰虛或寒象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清心瀉火、通利小便為原則,使熱邪從小便而解。
- 熱重者: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苦寒直折火勢,適用於高熱煩渴、舌紅苔黃者。
- 熱輕者:選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,清心養陰兼利水,適於心火初起兼陰傷者。
- 隨證加減:若驚惕明顯,可加鉤藤、蟬蛻以熄風定驚;若兼肺熱咳嗽,加桑白皮、杏仁宣降肺氣。
中醫理論延伸
嗞煎與「五臟熱證」中的「心熱」密切相關,可視為小兒心火亢盛的特殊表現。心與小腸相表裡,故清心常需通利小腸,導赤散中木通、竹葉即體現此「臟腑同治」思路。此外,明代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指出,小兒「肝常有餘,心常多熱」,故嗞煎之治亦需顧護肝陰,避免火熱劫陰成風。
此證若及時調治,多能速愈;然若遷延失治,心火灼傷營陰,可能轉為陰虛內熱或驚風之證,臨床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