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滋補
在中醫理論中,「滋補」是指運用具有滋養、強壯功效的藥物或食物,補充人體陰液、精血或元氣,以改善虛損狀態的一種治法。此類藥物多性質濃郁厚味,能深入填補臟腑之陰,尤其針對腎陰不足、精血虧虛等證候,具有顯著的調理作用。
滋補的核心作用
滋補法主要針對「虛證」,尤其是陰虛、血虛或精虧之證。中醫認為「陰主濡潤」,陰液不足時,人體會出現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症狀。此時需以滋陰填精之品,如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,補充體內陰血與精微物質,恢復臟腑平衡。
滋補藥物的特性
滋補藥物多屬「甘味」、「滋膩」,質地厚重,能直入下焦補益肝腎,例如:
- 熟地黃:補腎填精,養血滋陰,為滋補肝腎陰血之要藥。
- 山藥:健脾益腎,氣陰雙補,兼顧後天與先天之本。
- 龜板膠:滋陰潛陽,益腎健骨,多用於陰虛陽亢或精血虧耗。
- 阿膠:補血滋陰,潤燥止血,尤擅改善血虛萎黃或肺燥咳嗽。
此類藥物常需配伍健脾理氣之品(如陳皮、砂仁),以防滋膩礙胃,影響消化吸收。
滋補的應用範疇
- 腎陰虛證:表現為腰膝酸軟、遺精早洩、五心煩熱,常用方如「六味地黃丸」。
- 肝腎精血不足:見於眩暈耳鳴、鬚髮早白,方選「左歸丸」或「杞菊地黃丸」。
- 肺腎陰虛:乾咳少痰、潮熱盜汗,可配合「百合固金湯」滋陰潤肺。
滋補與其他補法的區別
- 補氣(如人參、黃芪):針對氣虛乏力,側重提升機能。
- 補陽(如鹿茸、肉桂):用於陽虛畏寒,偏重温煦推動。
- 滋補:專注於陰液與精血的充盈,性質偏靜,需長期調養見效。
滋補法體現中醫「虛則補之」的治療原則,透過藥物或食療緩補慢調,使陰平陽秘,恢復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