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養肝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滋養肝腎

定義與機理
滋養肝腎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肝腎陰虛證候。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(精血互生),若陰液虧損,則肝失濡養、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引發一系列陰虛內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面五官:頭暈目眩、面紅顴赤、雙眼乾澀、耳鳴如蟬、咽乾口燥。
  • 軀體症狀:腰部酸軟無力、夜間疼痛加劇,或手足心熱。
  • 神志與汗液:夜臥不安、多夢易醒,甚則盜汗(睡中汗出,醒後即止)。
  • 二便與舌脈:小便短黃、大便偏乾;舌質紅絳少津、苔少或剝落,脈象細數或弦細。

常用方劑與藥物

  1. 基礎方

    • 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:由六味地黃丸加枸杞、菊花組成,滋腎養肝兼清頭目,適用於肝腎陰虛伴隨眼花乾澀者。
    • 一貫煎(《續名醫類案》):北沙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枸杞子、川楝子,柔肝滋腎,尤適肋痛隱隱、咽乾者。
  2. 加減用藥

    • 陰虛火旺明顯者,加知母、黃柏(如知柏地黃丸)。
    • 精血虧甚者,加龜板、阿膠、女貞子、旱蓮草(二至丸)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肝腎關係:肝血依賴腎精化生,腎陰不足則肝木失涵,陽亢風動,可見眩暈、震顫(「水不涵木」之病機)。
  • 治法關聯:滋養肝腎常與平肝潛陽(如天麻鉤藤飲)、養血安神(如酸棗仁湯)等法並用,標本兼顧。

經典文獻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」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強調「乙癸同源,肝腎同治」,皆闡明肝腎陰液互資之理。此治法不僅調理局部症狀,更著眼於整體精血陰液之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