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養胃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滋養胃陰

滋養胃陰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胃陰不足之證。胃陰乃胃中津液,具有濡潤胃腑、助其腐熟水穀之功。若胃陰虧虛,則胃失濡養,功能失常,臨床可見以下症狀:

  1. 口乾舌燥:陰虛不能上承,故口腔與咽喉失潤。
  2. 飢不欲食:胃陰不足,虛火內擾,雖有飢感,然胃納功能減弱,故不欲進食。
  3. 脘腹不舒:胃失濡潤,氣機失和,常見胃脘隱痛或灼熱感。
  4. 大便秘結:胃陰虧虛,下及腸道,腸液不足,傳導失司。
  5. 小便短少:津液虧耗,化源不足,故小便量少。
  6. 舌脈特徵:舌質紅而少苔,甚或無苔;脈象細數,為陰虛內熱之徵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:以北沙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、玉竹、冰糖組成,專滋胃陰,生津潤燥。
  • 沙參麥冬湯:適用於胃陰不足兼肺陰虛者,養陰清肺,和胃生津。

常用藥物

  • 北沙參:甘微寒,歸肺胃經,養陰清熱,益胃生津。
  • 麥冬:甘微苦寒,滋陰潤燥,清心除煩。
  • 石斛:甘微寒,益胃生津,滋陰清熱,尤適胃陰虧虛之口乾舌燥。
  • 玉竹:甘平,養陰潤燥,生津止渴,性平和不滋膩。
  • 生地黃:甘寒,滋陰涼血,適用於陰虛內熱甚者。

病機與調治原則
胃陰不足多因熱病傷津、久病耗陰,或過食辛辣燥熱之物所致。治療以甘涼濡潤為主,忌用辛溫香燥之品,以免更傷陰液。滋養胃陰不僅改善局部症狀,亦能調和全身津液代謝,與其他臟腑陰液互為影響,如胃陰虧久常累及腎陰,故臨證需兼顧整體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存陰液」之思想,強調陰陽平衡為健康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