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陰利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滋陰利濕

定義與機理
滋陰利濕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「濕熱傷陰」所致的小便不利、陰液耗傷等證候。其病機核心在於濕熱蘊結日久,既阻滯氣機、妨礙水液代謝,又灼傷陰津,形成「濕熱夾陰虛」之複雜病態。治法上需兼顧「清利濕熱」與「滋養陰液」,以恢復津液輸布與陰陽平衡。

臨床表現
此證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水液代謝異常:小便短赤不利,或頻數澀痛,嚴重者可見下肢浮腫。
  2. 陰虛內熱:口乾咽燥、心煩不寐,夜間尤甚,或見顴紅盜汗。
  3. 濕熱上擾:咳嗽嘔惡、頭暈胸悶,舌質紅而苔黃膩,脈象細數或濡數。

代表方劑:豬苓湯
《傷寒論》之豬苓湯為滋陰利濕之經典方,組成包括:

  • 豬苓、茯苓、澤瀉:滲濕利水,導濕熱從小便而出。
  • 滑石:清熱通淋,助水道暢通。
  • 阿膠:滋陰養血,潤燥而防利水傷陰。

此方體現「利濕不傷陰,滋陰不助濕」的配伍原則,適用於濕熱內蘊兼陰虛之證,如淋證、水腫或熱病後期陰傷小便不利者。

辨證要點

  1. 濕熱與陰虛孰輕孰重:若濕熱偏盛,可酌加黃柏、梔子;陰虛明顯者,增麥冬、生地。
  2. 兼夾證候:若兼氣滯,可佐木香、陳皮;若熱毒熾盛,配合黃連、蒲公英。

與其他治法區別

  • 單純利濕:如五苓散,適用於水濕停聚而無陰傷者。
  • 單純滋陰:如六味地黃丸,主治腎陰虧虛而無濕熱之證。

滋陰利濕法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思維,臨床需精準辨識濕熱與陰虛之交互關係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