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陰平肝潛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滋陰平肝潛陽是中醫治療肝陽上亢的重要治法,主要針對因肝腎陰虛導致虛陽上擾的病機。此證常見於長期精神緊張、勞倦過度或年老體衰者,陰液虧損無法制約肝陽,形成本虛標實之證。
核心病機與臨床表現
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當陰血不足時,肝失濡養則陽氣躁動,循經上擾清竅,出現:
- 頭面症狀:頭痛(多見脹痛或跳痛)、眩暈如坐舟車、耳鳴如蟬、面部潮紅
 - 情志變化:煩躁易怒、寐差多夢
 - 陰虛徵象:咽乾口燥、舌紅少津、脈弦細數
 - 兼證:若陽亢化風,可見肢體麻木;兼火旺者易見目赤脇痛
 
藥物配伍精要
1. 滋養肝腎(治本)
- 熟地黃:填精益髓,為滋腎陰要藥
 - 山茱萸:酸斂補肝,固攝虛陽
 - 女貞子、旱蓮草(二至丸):滋陰涼血,尤適更年期潮熱
 - 龜板、鱉甲:血肉有情之品,滋陰潛陽力強
 
2. 平抑肝陽(治標)
- 鈎藤:清肝息風,善治眩暈(含鈎藤鹼降壓)
 - 石決明:質重鎮潛,清肝明目效佳
 - 珍珠母:安神潛陽,改善虛煩不寐
 - 白芍:柔肝緩急,調和肝氣
 
3. 引陽下行
- 牡蠣:重鎮安神,斂汗固精
 - 磁石:納氣歸腎,改善耳鳴
 - 代赭石:降逆火,治嘔噦頭痛
 
經典方劑舉隅
- 天麻鈎藤飲(《雜病證治新義》):天麻、鈎藤、石決明為主,治肝陽化風
 - 鎮肝熄風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懷牛膝引血下行,配龍骨、牡蠣潛鎮
 - 杞菊地黃丸:滋陰基礎上加菊花清肝,適合陰虛目澀
 
病證鑑別要點
需與下列證型區分:
- 肝火上炎:實熱證,見口苦、尿赤、脈弦數有力
 - 痰濁上蒙:頭重如裹、苔膩脈滑
 - 氣血兩虛:眩暈遇勞加重,面色㿠白
 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滋養真陰與鎮攝浮陽並用,恢復陰陽平衡。臨床運用時需根據陽亢程度與陰虛部位(肝陰/腎陰偏重)調整配伍比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