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陰潤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滋陰潤燥
滋陰潤燥,又稱養陰潤燥,為中醫治療學中重要治法之一,屬「補陰」範疇,主要針對人體陰液虧虛、津液不足所致之燥證。其核心在於滋養陰血、濡潤臟腑,以緩解因陰虛內燥引發的諸般症狀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陰」主濡潤與寧靜,涵蓋精、血、津液等物質基礎。若因久病、熱病傷陰、勞倦過度或情志化火,導致陰液耗損,則易生內燥,表現為口咽乾燥、皮膚乾澀、乾咳少痰、大便燥結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等。此際需以滋陰潤燥之法,恢復陰液平衡,使臟腑得潤。
常見證型與表現
- 肺陰虛燥:乾咳無痰或痰少黏稠,咽乾音啞,鼻燥衄血,多見於秋燥或久咳傷肺。
- 胃陰不足:口乾舌燥,飢不欲食,胃脘隱痛,舌光紅少津,常見於熱病後期或嗜食辛辣者。
- 肝腎陰虛: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,兼見皮膚乾枯、爪甲脆裂,多因久病或房勞過度所致。
常用方藥與食材
- 方劑:
- 沙參麥冬湯(沙參、麥冬、玉竹):清養肺胃,生津潤燥。
- 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:滋陰增液,潤腸通便。
- 百合固金湯(百合、生地、熟地):滋腎潤肺,止咳化痰。
- 藥材:
天冬、麥冬、石斛、玉竹、女貞子、旱蓮草等,皆具甘寒滋潤之性。 - 食療:
銀耳、蓮子、山藥、梨、蜂蜜、芝麻等,可日常調養,濡潤臟腑。
治法特點
滋陰潤燥並非單純補水,而是透過藥物或食物的性味(甘寒、甘涼)與歸經(多入肺、胃、腎經),促進陰液生成與輸布。其用藥講究「潤而不膩」,避免滋膩礙胃,如配伍茯苓、陳皮等健脾理氣之品,以助運化。
此治法亦強調「因時制宜」,如秋冬季節燥氣當令,或北方乾燥地域,可適度配合潤燥之品,防患於未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