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陰疏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滋陰疏肝

滋陰疏肝為中醫治法之一,結合「滋陰」與「疏肝」兩大作用,主要用於調理肝陰不足、肝氣鬱滯之證。此治法著重滋養肝腎之陰,同時疏泄肝氣,使陰血得充,氣機條達,以恢復肝之生理功能。

理論基礎
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情志不遂、久病耗傷,或陰血虧虛,可致肝失濡養,疏泄失常,形成「肝陰不足」兼「肝氣鬱結」之證。臨床表現為脅肋隱痛、頭暈目眩、咽乾口燥、煩躁易怒,或伴有月經不調、失眠多夢等。此時需以滋陰養血為本,輔以疏肝解鬱,標本兼治。

治法特點

  1. 滋陰養肝
    選用甘寒或酸甘之品,如生地黃、枸杞子、女貞子、旱蓮草等,以滋補肝腎之陰,填補精血,使肝體得養。
  2. 疏肝解鬱
    配伍柴胡、香附、鬱金等辛散之藥,條達肝氣,疏通鬱滯,使肝用復常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一貫煎(《續名醫類案》):
    以生地黃、沙參、麥冬滋陰,當歸、枸杞養肝血,佐川楝子疏肝,為滋陰疏肝之代表方,適用於肝陰虧虛兼氣機不暢者。
  • 滋水清肝飲(《醫宗己任編》):
    結合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並加入柴胡、白芍等疏肝柔肝之品,適用於肝腎陰虛火旺兼肝鬱者。

臨床應用

此治法多用於慢性肝病、更年期症候群、月經失調等屬肝陰虧虛兼氣鬱者。透過滋陰與疏肝並行,既可緩解陰虛內熱之象,又能改善氣機鬱滯所致之脹悶不適,體現中醫「養肝體以助肝用」之調理原則。

與相關治法之區別

  • 單純疏肝:如柴胡疏肝散,僅針對肝氣鬱結,未涉及陰虛。
  • 單純滋陰:如六味地黃丸,專補腎陰,缺乏疏泄之力。
    滋陰疏肝則兼顧二者,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證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