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滋陰熄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滋陰熄風
滋陰熄風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熄風法之一,指通過滋養陰液以平息因陰虛所致內風的治法。此法主要針對溫病後期或內傷雜病中,陰液虧虛、虛風內動之證,其病理基礎在於真陰耗損,筋脈失養而引動肝風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熱邪久羈,深入下焦,灼傷肝腎真陰;或久病耗損、房勞過度、年老體衰等導致陰精虧虛。陰液不足則不能濡養筋脈,陰不制陽而虛熱內生,風自內動,形成「水不涵木」之病理狀態。《溫病條辨》指出:「熱邪久羈,吸爍真陰,或因誤表,或因妄攻,神倦瘛瘲,脈氣虛弱,舌絳苔少,時時欲脫者,大定風珠主之。」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身熱不甚但纏綿不退(以午後或夜間低熱為多),手足心熱、顴紅潮熱、虛煩不眠、咽乾口燥、形體消瘦。陰虛風動時可見手足蠕動或輕微抽搐、肌肉瞤動,甚則肢體拘急、角弓反張。舌象多呈乾絳少苔或光剝無苔,脈象細數或虛大無力。若兼氣陰兩虛,可伴神疲氣短、心悸怔忡;若陰損及陽,則見四肢逆冷、汗出淋漓等危候。
治法與方藥
滋陰熄風法以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為原則,重在填補真陰,佐以潛鎮息風。代表方劑如:
- 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
組成:生白芍、阿膠、生龜板、乾地黃、麻仁、五味子、生牡蠣、麥冬、炙甘草、雞子黃、鱉甲。
功效:滋陰養液,柔肝息風。主治真陰大虧,虛風內動之手足瘛瘲、神倦脈虛。 - 三甲復脈湯(《溫病條辨》)
於加減復脈湯基礎上加牡蠣、鱉甲、龜板,增強滋陰潛陽之力,適用於陰虛風動而兼心悸動悸者。 - 阿膠雞子黃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
側重養血滋陰,適用於血虛生風之筋脈拘急、頭目眩暈。
配伍特點
此類方劑多以厚味滋填之品(如地黃、阿膠、龜板)滋補真陰,配伍介類潛鎮藥(如牡蠣、鱉甲)平息內風,佐以酸甘化陰之品(如白芍、五味子)收斂陰氣。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,能「安奠中焦,熄風鎮靜」(吳鞠通語),體現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思路。
鑒別診斷
需與其他熄風法區別:
- 涼肝熄風(如羚角鉤藤湯):適用於熱極生風,見高熱抽搐、舌紅苔黃。
- 化痰熄風(如半夏白朮天麻湯):針對痰熱動風之眩暈嘔惡、苔膩脈滑。
- 養血熄風(如四物湯加鉤藤):主治血虛生風之皮膚瘙癢、肢體麻木。
滋陰熄風法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思想,通過滋養陰液以調和陰陽,使風熄而標症自解,廣泛應用於現代臨床之帕金森病、小兒驚風後遺症、更年期綜合徵等屬陰虛風動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