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病
病名:子病,又稱「惡阻」,為妊娠期間常見之疾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二載:「妊娠惡阻病,《產寶》謂之子病。」此症多見於妊娠初期,以噁心嘔吐、厭食、頭暈等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子病之發,多與衝脈氣逆、胃失和降有關。婦人妊娠後,陰血下聚養胎,衝脈之氣偏盛,上逆犯胃,致使胃氣不降,反逆而上,故見嘔惡之症。此外,肝胃不和、痰濕內阻、脾胃虛弱等,亦可引發此疾。
證型辨治:
- 肝胃不和型:症見嘔吐酸水或苦水,胸脅脹滿,煩躁易怒。治宜疏肝和胃,降逆止嘔,方用橘皮竹茹湯或蘇葉黃連湯加減。
- 痰濕阻胃型:症見嘔吐痰涎,胸悶納呆,口淡黏膩。治宜化痰除濕,和胃止嘔,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。
- 脾胃虛弱型:症見嘔吐清水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。治宜健脾和胃,降逆止嘔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。
古籍論述: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惡阻者,心中憒悶,頭眩四肢煩疼,懈惰不欲執作,惡聞食氣。」指出此病不僅見於胃腑,亦與氣血失調相關。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調和氣血為治本之法,需依體質辨證施治。
子病雖多屬妊娠常態,然若嘔吐劇烈,耗氣傷陰,則需謹慎調治,以防變證。歷代醫家對此積累豐富經驗,臨床須結合脈證,靈活處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