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處
子處為人體部位之名,首見於《靈樞·五色》:「面王以下者,膀胱子處也。」意指面部鼻準(面王)以下之區域,與膀胱及子處相應。此處所言「子處」,即後世所稱之「子宮」,為女子胞宮之所在,主司月經、孕育胎兒。《類經》卷六《色臟部位脈病易難》註解:「子處,子宮也。」明確指出其解剖定位與生理功能。
在中醫理論中,子處與衝脈、任脈關係密切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同起於胞中,共司女性生殖機能。子處之氣血充盈與否,直接影響月經之調暢及胎孕之成敗。若衝任失調,或子處氣血虧虛,可致經閉、崩漏、不孕等疾。
此外,子處與肝、腎二臟亦有密切聯繫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氣鬱結,可致子處氣滯血瘀,引發痛經、癥瘕;腎藏精,主生殖,腎精不足則子宮失養,可見月經量少、閉經或胎動不固。故臨證調治子處之病,多從衝任、肝腎入手,以疏肝理氣、補腎填精、調和氣血為法。
古籍中對子處之描述,除《靈樞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等醫籍亦多有論及,強調其為「女子之先天」,並載有諸多調養子處之方藥與針灸治法,如艾灸關元、氣海以溫養胞宮,或服用四物湯、溫經湯等方劑以調理氣血,皆體現中醫對子處生理病理之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