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煩

病名:子煩,亦稱「妊娠子煩」,首見於王肯堂《胤產全書》。此症為妊娠期間常見之煩悶不安,多因火熱擾心或陰血虧虛所致,其病機與妊娠生理變化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火熱乘心:孕後陰血聚於胞宮以養胎,若素體陽盛,或外感熱邪,火熱上炎,擾動心神,則見心驚膽怯、煩悶不寧。
  2. 陰虛火旺:孕婦素體陰血不足,或孕後陰血下注養胎,心失所養,心火偏亢,症見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、乾咳無痰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痰熱上擾:若孕婦素有痰飲,孕後陽氣偏盛,痰熱互結,上擾心肺,則兼見頭暈心悸、脘悶嘔吐、痰多黏稠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4. 肝鬱化火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擾及心神,可伴兩脅脹痛、急躁易怒,脈弦數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陰虛火旺

    • 治法:清熱養陰,安神除煩。
    • 方藥:人參麥冬散(《婦科心得》方:人參、麥冬、竹茹、茯苓、黃芩、知母、生地、炙甘草)。若陰虛甚者,可加玄參、天冬滋陰降火;虛煩不寐者,酌加酸棗仁、柏子仁養心安神。
  2. 痰熱內擾

    • 治法:清熱滌痰,和胃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竹瀝湯(《婦科心得》方:竹瀝、麥冬、黃芩、茯苓、防風)加減。痰多者可加膽南星、浙貝母化痰;胸悶嘔惡者,加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。
  3. 肝鬱化火
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清熱除煩。
    • 方藥:逍遙散加減。鬱熱甚者加丹皮、梔子清肝瀉火;脅痛明顯者,加川楝子、香附疏肝理氣。

補充說明

  • 子煩與一般「心煩」不同,其病位雖在心,然與妊娠期衝任氣血變化相關,治療時需顧護胎元,慎用苦寒峻下之品。
  • 若兼見氣短乏力,屬心脾兩虛者,可合用歸脾湯益氣補血;若腎陰虧虛,腰膝酸軟,可加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肝腎。

此症臨床須細辨虛實,虛者滋陰養血,實者清熱化痰,總以調和氣血、安神定志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