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宮不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宮不收

病名:子宮不收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五,為中醫婦科病症之一,即現代所稱「子宮脫垂」。此症指女性子宮因氣虛下陷或胞絡損傷,未能固攝於正常位置,而向下脫出陰道,甚或脫出體外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子宮不收多與「中氣下陷」、「腎氣虧虛」及「胞絡損傷」相關。

  1. 氣虛下陷:因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,致使子宮失於固攝而下墜。
  2. 腎氣不足:腎主封藏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產育過多、房勞傷腎,腎氣虧虛則無力繫胞,導致子宮脫垂。
  3. 產後勞損:分娩時用力過度,或產後調攝失宜,氣血耗傷,胞絡鬆弛,子宮失於支撐。

臨床表現
輕者自覺陰道有物下墜,勞累後加重,臥息可回縮;重者子宮體完全脫出陰道外,伴腰痠腹墜、小便頻數或失禁等症狀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氣虛型:子宮下脫,勞則加劇,小腹下墜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脈虛弱。
  2. 腎虛型:子宮脫垂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夜尿頻多,舌淡紅,脈沉弱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益氣升提」、「補腎固脫」為主,輔以針灸或外治法。

  • 氣虛者:常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,以升陽舉陷。
  • 腎虛者:選用大補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或固陰煎,溫補腎氣。
  • 針灸:多取百會、氣海、關元、足三里等穴,以助升提固攝。

古籍記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陰挺下脫」,與子宮不收病機相類,強調「勞傷血氣,衝任虛損」為致病關鍵;《醫宗金鑒》則載「胞絡損傷,子宮虛冷」之說,進一步闡明腎與衝任二脈的關係。

此症屬中醫「陰挺」、「產腸不收」範疇,歷代醫家多從氣血與臟腑虛損論治,重視調補脾腎與衝任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