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宮肌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宮肌瘤(現代醫學病名)
中醫將子宮肌瘤歸屬於「崩漏」、「症瘕」、「石瘕」等範疇,認為其成因多與氣滯、血瘀、痰濕、寒凝等病理因素相關,導致胞宮氣血運行不暢,日久形成有形之積聚。
病因病機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積聚胞宮。
- 寒凝血瘀:經期或產後感受寒邪,寒凝胞脈,血行遲滯,瘀結成塊。
- 痰濕阻滯: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濕與瘀血互結,阻滯胞宮。
- 氣血虛弱:久病或體虛,氣血不足,推動無力,瘀血內生,漸成癥積。
臨床表現
根據腫瘤生長部位及大小,症狀各異:
- 月經異常:經量過多、經期延長,或非經期出血(屬「崩漏」範疇)。
- 痛經:經行腹痛,刺痛拒按,多因瘀血阻絡。
- 帶下異常:白帶量多,質稠或夾血絲,與濕熱或寒濕下注有關。
- 腹部包塊:下腹觸及硬塊,固定不移(屬「症瘕」特徵)。
- 不孕或流產:肌瘤阻礙胞宮氣血,影響受孕或胎元不固。
中醫辨證論治
治療以「行氣活血、軟堅散結」為主,依體質虛實攻補兼施:
-
氣滯血瘀證
- 治法:疏肝理氣,活血消癥。
- 方藥:桂枝茯苓丸(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、赤芍)加香附、莪朮、三棱等。
-
寒凝血瘀證
- 治法:溫經散寒,化瘀消積。
- 方藥:少腹逐瘀湯(小茴香、乾薑、延胡索、沒藥、當歸等)合桂枝茯苓丸。
-
痰濕瘀阻證
- 治法:化痰除濕,活血消癥。
- 方藥:蒼附導痰丸(蒼朮、香附、陳皮、半夏)加桃仁、紅花、海藻等。
-
氣血虛弱兼瘀證
- 治法:益氣養血,化瘀散結。
- 方藥:八珍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,佐以鱉甲、牡蠣等軟堅之品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穴關元、子宮、三陰交、血海等,調理衝任、活血化瘀。
- 外治法:局部敷貼活血化瘀藥膏(如大黃、芒硝),輔助消散癥塊。
子宮肌瘤的預後與體質調理密切相關,中醫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透過辨證論治調整陰陽氣血,以改善症狀並控制腫瘤發展。若肌瘤過大或症狀嚴重,可考慮結合西醫手術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