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宮脫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宮脫垂

病名
子宮脫垂,又稱子宮脫出陰脫陰(疒^頹)瘣疾子宮不收子腸不收,俗稱吊茄子(疒^頹)葫蘆,屬中醫陰挺陰痔範疇。指婦女子宮位置下移,甚至脫出陰道口外,嚴重者可能連帶陰道壁、膀胱或直腸一併膨出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氣虛下陷帶脈失約衝任虛損所致,常見於多產難產產時用力過度,或產後過早勞累,損傷胞絡腎氣,使子宮失於固攝。此外,長期氣血不足久病體弱,或年老腎衰,亦可能導致子宮失於維繫而下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氣虛型:子宮下墜或脫出,伴少氣懶言面色㿠白少腹空墜,舌淡苔薄,脈虛弱。
  2. 腎虛型:子宮脫垂,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軟,舌淡紅,脈沉弱。
  3. 濕熱下注型:若子宮脫垂日久,摩擦損傷或感染邪毒,可見局部紅腫潰爛黃水淋漓陰門腫痛小便赤澀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中醫治療

  1. 氣虛型:治宜補氣升陽,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。
  2. 腎虛型:治宜補腎益氣,方用大補元煎(人參、山藥、熟地、杜仲、當歸、山茱萸、枸杞、甘草)加鹿角膠升麻枳殼以增強升提固攝之效。
  3. 濕熱下注型: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柴胡、澤瀉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、甘草)。

外治法
若局部紅腫潰爛,可用熏洗方

  • 苦參蛇床子黃柏烏梅五倍子,水煎後先熏後洗,以清熱燥濕、收斂生肌。

針灸療法
可取維胞子宮三陰交等穴,以調理氣血、升提固脫。
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子宮脫垂與脾腎氣虛中氣下陷密切相關,治療上注重補益脾腎升舉陽氣,同時配合外治及針灸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