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宮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宮穴

出處與定位
子宮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針灸大全》,原述其位置在「中極兩旁各二寸」。後世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明確定位於下腹部,具體在臍中下4寸(即中極穴),旁開3寸處。此穴鄰近腹內斜肌、腹外斜肌及腹橫肌,並涉及胸壁淺動靜脈、髂腹下神經及其伴行血管,為調理婦科疾患之要穴。

解剖與經絡聯繫
從解剖結構而言,子宮穴深層為腹腔內生殖器官所在,其氣血運行與衝脈、任脈密切相關。衝為「血海」,任主胞胎,故刺激此穴可直接調節胞宮氣血,影響月經及生育功能。此外,此穴與足厥陰肝經循行區域相近,肝主疏泄,與情志及氣機調暢相關,故亦能間接改善因肝鬱氣滯所致之婦科病症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婦科疾患:為治療不孕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崩漏、陰挺(子宮脫垂)之常用穴。中醫認為不孕多因腎虛、肝鬱或痰濕阻滯胞宮,針灸此穴可疏通局部氣血,配合關元、三陰交等穴更佳。
  2. 炎症調理:對盆腔炎、闌尾炎等下焦濕熱瘀滯證,可清利濕熱、化瘀散結。
  3. 男科應用:雖以婦科為主,但亦能用於睾丸炎等男科病症,此因肝經繞陰器,而子宮穴所在區域與肝經氣血相通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1.5-2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酸脹感向會陰部放射為佳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痛經或胞宮失溫者。

配伍舉隅

  • 配三陰交、血海,治月經不調;
  • 配維胞(經外奇穴,關元旁開6寸)、百會,療陰挺;
  • 配關元、腎俞,補腎助孕。

學理探討
子宮穴雖未歸入正經,然其臨床效用顯著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「局部取穴」之治療思想。現代研究指出,刺激此穴可能通過調節內分泌及改善盆腔血液循環,達到調整子宮功能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