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戶(中醫名詞詳解)

基本概念

子戶為中醫學中具有多重指涉意義的專有名詞,其概念涵蓋人體解剖部位與特定經穴名稱。此名詞最早見於晉代王叔和所著《脈經》第九卷,後世醫家在不同典籍中對其定義有所擴展與補充。

解剖部位意義

作為人體部位名稱時,子戶專指女性外生殖器,即前陰部位。《脈經》記載:「子戶者,婦人前陰也。」此定義反映了古代中醫對女性生殖系統的解剖認識,常與「胞門」並稱,共同構成女性生殖系統的外部結構描述。

經穴別名意義

在經絡腧穴學中,子戶作為特定穴位的別名出現,主要有兩種指涉:

1. 氣穴穴別名

子戶為足少陰腎經氣穴穴之別名,此說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氣穴位於臍下3寸(關元穴)旁開0.5寸處,主治月經不調、帶下、不孕等婦科病症。其別名「子戶」反映了該穴與生殖功能的密切關係。

2. 水道穴別名

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子戶亦為水道穴之別名。水道穴位於臍下3寸(關元穴)旁開2寸,屬足陽明胃經,主治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此別名強調了該穴對下焦水液代謝的調控作用。

經絡理論基礎

從經絡學角度分析,子戶相關穴位多位於下腹部,與任脈、腎經、胃經相交會。中醫理論認為這些區域與生殖、泌尿功能密切相關,體現了「下焦主生殖」的臟象理論。腎經氣穴別名子戶,更突顯了中醫「腎主生殖」的基本觀點。

臨床應用歷史

古代醫籍中,子戶相關記載多見於婦科治療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灸子戶(水道穴)可治「婦人胞中惡血不盡」,顯示其在產後調理中的應用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則強調氣穴(子戶)對「月事不調」的治療效果,反映了該名詞在婦科針灸治療中的重要地位。

名詞演變

隨著中醫學理論發展,子戶一詞的應用範圍逐漸明確化。宋代以後醫籍多將子戶限定為氣穴別名,而作為解剖部位的使用相對減少。這種演變體現了中醫名詞術語逐漸規範化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