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戶旁生腫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戶旁生腫塊
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病症之一,指女性外陰或陰戶旁側出現腫塊,多因濕痰下注、氣滯血瘀或肝經濕熱所致。此症首見於陸成一《女界須知》,載述:「濕痰下流,子戶旁生腫塊,針破出白膿,即消無瘢;又但腫而不痛,知無熱毒。」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痰下注:因脾虛失運,水濕停聚成痰,流注下焦,結於子戶旁側,形成腫塊。痰濕鬱久,或可化膿,破潰後流出白膿,膿盡則腫消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積聚成塊。
  3. 肝經濕熱:濕熱之邪循肝經下注,蘊結於陰部,導致局部腫脹,或伴紅腫熱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腫塊多生於陰戶一側或兩側,初期或無痛感,屬痰濕為患;若兼熱毒,則可見紅腫熱痛。
  • 濕痰型腫塊,破潰後膿液色白,質黏稠,瘡口易斂;若為瘀血或濕熱所致,則腫塊質硬,色暗或伴脹痛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濕痰下注

    • 治法:燥濕化痰,理氣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陸氏記載以「煅白螺螄殼、南星、半夏、柴胡、甘草、曲糊為丸」內服。白螺螄殼煅用可收斂化痰;南星、半夏燥濕化痰;柴胡疏肝理氣;甘草調和諸藥。
    • 加減:若痰濕重,可加蒼朮、茯苓健脾滲濕;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陳皮行氣解鬱。
  2. 氣滯血瘀
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疏肝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《醫林改錯》之「血府逐瘀湯」加減,或配合「柴胡疏肝散」以行氣活血。
  3. 肝經濕熱
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瀉肝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「龍膽瀉肝湯」加減,以龍膽草、黃芩清肝瀉火,澤瀉、車前子利濕導熱下行。

外治法

  • 若腫塊成膿,可施以針刺排膿,後以清熱解毒藥外敷,如「黃連膏」或「金黃散」。
  • 未潰者,可用「如意金黃散」調敷,以消腫散結。

辨證要點
需區分痰濕、瘀血、濕熱之不同:

  • 痰濕:腫塊軟綿,膿液色白,舌苔白膩。
  • 瘀血:腫塊質硬,色暗滯,舌質紫暗。
  • 濕熱:局部紅腫熱痛,舌紅苔黃膩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外陰囊腫、巴氏腺囊腫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依病機用藥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