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戶腫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戶腫脹
病證名,見於《最新三字達生續編》,指婦女前陰部位之腫脹不適,屬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。此症與「陰戶腫痛」相關,然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略有差異,以下詳述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子戶腫脹多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以及外邪侵襲、氣血不和有關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肝經濕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濕熱下注於陰部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腫脹。
- 脾虛濕盛:飲食不節或勞倦傷脾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流注下焦,浸漬陰戶,形成腫脹。
- 外感濕毒:外陰不潔,或房事不節,濕熱毒邪乘虛侵入,蘊結於陰部,氣血受阻而腫痛。
- 腎虛寒凝:素體腎陽不足,寒濕內生,凝滯經絡,致使陰戶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腫脹。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前陰部腫脹、疼痛,或伴隨灼熱感,嚴重者可見局部皮膚發紅、滲液,甚則影響行走。若因濕熱所致,多兼見帶下量多、色黃質稠、小便短赤;若因寒濕為患,則腫脹處皮色不變,遇冷加重,得溫稍減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子戶腫脹,首重辨明寒熱虛實,常見證型及治法如下:
- 肝經濕熱證
- 治法:清熱利濕,疏肝通絡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可佐以牡丹皮、赤芍等活血消腫之品。
- 脾虛濕盛證
- 治法:健脾化濕,升清降濁。
- 方藥:完帶湯合五苓散,酌加蒼朮、薏苡仁以增強祛濕之效。
- 外感濕毒證
- 治法:清熱解毒,利濕消腫。
- 方藥:五味消毒飲合四妙散,外用黃柏、苦參煎湯熏洗。
- 腎虛寒凝證
- 治法:溫腎散寒,活血通絡。
- 方藥:右歸丸合當歸四逆湯,可加小茴香、艾葉以溫經散寒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常配合外治法,如:
- 熏洗法:以蛇床子、地膚子、金銀花等煎湯外洗,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痛。
- 針灸療法:取三陰交、陰陵泉、太衝等穴,調理肝脾腎經氣機,緩解腫脹。
子戶腫脹雖屬局部病變,然其發生與整體氣血陰陽密切相關,故治療時需結合全身症狀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