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痢

子痢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妊娠期間出現下痢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卷二,載云:「妊娠下痢,名曰子痢。」其病因多與孕婦體質、飲食失調,或外感邪氣相關,病機涉及脾胃虛弱、濕熱內蘊,或寒濕困脾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孕後氣血養胎,脾胃運化力減,若飲食不節,易致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下注大腸而成痢。
  2. 濕熱內蘊:過食辛熱厚味,濕熱積滯腸道,氣血壅滯,化為膿血,發為熱痢。
  3. 寒濕困脾:素體陽虛,或貪涼飲冷,寒濕客於腸胃,氣血凝滯,見下痢白凍、腹冷痛。

臨床表現
主症為妊娠期間腹痛、裡急後重,大便頻繁,糞質黏膩或夾膿血。依證型不同可分:

  • 濕熱子痢:痢下赤白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寒濕子痢:痢下白凍,腹冷喜暖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滑。
  • 虛寒子痢:久痢不愈,滑脫不禁,神疲肢冷,脈沉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調和氣血、固護胎元為本,兼祛邪止痢。濕熱者清熱化濕,方用黃芩湯加減;寒濕者溫中燥濕,選胃苓湯;虛寒滑脫者溫補脾腎,予真人養臟湯。用藥須避峻下攻伐之品,免傷胎氣。

古籍論述
除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子痢與胎元關係,強調「痢久傷陰,恐礙胎養」,需早治防變。此症與普通下痢不同,辨證時須兼顧妊娠生理特點,調治尤重分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