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淋
子淋,又稱「妊娠小便淋痛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症之一,指妊娠期間出現小便頻數、點滴而下、淋灕澀痛等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二》:「妊娠之人,胞繫於腎,腎患虛熱成淋,故謂子淋也。」其病因多與孕婦體質及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主要涉及陰虛、實熱、濕熱、氣虛等因素,導致膀胱氣化不利,水道不通,發為淋證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內熱:
孕婦素體陰虛,妊娠後陰血下聚養胎,腎陰更顯不足,陰虛則生內熱,熱灼膀胱,氣化失司,水道不利,遂成子淋。 - 實熱內蘊:
孕婦陽氣偏盛,或過食辛熱之品,熱結下焦,膀胱受熱所擾,氣化失常,小便澀痛。 - 濕熱下注:
濕熱之邪內蘊,或外感濕熱,下注膀胱,阻滯水道,氣化受阻,發為淋痛。 - 氣虛不攝:
孕婦脾氣虛弱,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,膀胱失約,小便淋瀝難禁,溺後疼痛加劇。
辨證論治
1. 陰虛子淋
- 主症:小便頻數,淋瀝澀痛,量少色黃,兼見兩顴潮紅,心煩不寧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清熱,通淋止痛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方中知母、黃柏清熱降火,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滋補腎陰,茯苓、澤瀉、丹皮利濕瀉熱。
2. 實熱子淋
- 主症:小便短赤,灼熱刺痛,口苦口渴,或口舌生瘡,心煩易怒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瀉火,通淋止痛。
- 方藥: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方中生地涼血滋陰,木通、竹葉清心降火,甘草梢清熱止痛,可酌加黃芩、梔子以增強清熱之力。
3. 濕熱子淋
- 主症:小便澀痛,頻急不暢,色黃渾濁,或兼見肢體倦怠,脘悶納呆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通淋止痛。
- 方藥:五淋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方中梔子、赤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甘草清熱利濕,可加車前子、滑石以增強利尿通淋之效。
4. 氣虛子淋
- 主症:小便頻數,淋瀝不禁,溺後疼痛加劇,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- 治法:益氣升提,止淋固脬。
- 方藥:益氣止淋湯(《女科正宗》),方中人參、黃芪補益中氣,白術、茯苓健脾利濕,麥冬養陰,益智仁溫腎固脬,升麻升提中氣,甘草調和諸藥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:「妊娠淋瀝,由腎虛膀胱熱也。」
-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:「子淋須分虛實治,虛用知柏實導赤。」
子淋一病,雖屬妊娠常見之疾,然其辨證須細審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不傷胎元,而收良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