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冒
子冒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妊娠期間孕婦突發口噤不開、項背強直之症,屬妊娠痙病範疇。此症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「妊娠痙候」,書中提及:「……亦名子癇,亦名子冒也」,可知子冒與子癇病症相近,皆因陰血虧虛、風邪內動所致,臨床常互為參照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子冒多因孕婦素體肝腎陰虛,孕後精血聚以養胎,致使陰血更虧。肝藏血主筋,陰虛則肝陽偏亢,化風內動,上擾清竅,外灼筋脈,故見口噤、背強等風痙之象。此外,若兼感外邪,或情志失調引動內風,亦可加重病情。《沈氏女科輯要》進一步指出:「妊娠血虛受風,筋脈失養,風火相煽」,說明陰虛風動為病機關鍵。
臨床表現
子冒典型症狀為妊娠中後期突發牙關緊閉、頸項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,或伴頭暈目眩、面赤煩躁。其症發作急驟,與子癇相似,然子癇多兼見抽搐昏迷,而子冒以筋脈拘急為主,二者輕重有別。部分患者發作前可有手足心熱、舌紅少苔、脈弦細數等陰虛陽亢之徵。
鑑別診斷
- 子癇:同屬妊娠痙病,但子癇必見抽搐神昏,病情較子冒更重。
- 破傷風:亦有口噤背強,然多有外傷史,且無妊娠相關陰虛見證。
- 癲癇:發作時症狀類似,但與妊娠無直接關聯,既往多有病史可循。
治療原則
治法以滋陰潛陽、熄風止痙為主,方選羚角鉤藤湯加減,重用白芍、生地、牡蠣等滋陰柔肝之品;若兼痰熱,可佐以竹瀝、膽南星化痰通絡。針灸常取太衝、風池、百會等穴以平肝熄風。
子冒一症,反映妊娠期特殊生理狀態下「陰血易虛,風陽易動」之特點,臨床需緊扣陰虛風動病機,及時調治以防傳變為子癇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葉天士等,亦強調「治未病」之理,主張妊娠期調養肝腎、暢達情志為預防要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