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門

子門為中醫學中人體部位之名稱,首見於《靈樞·水脹》:「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。」此處所述之子門,乃指女子胞(子宮)之門戶,即現代解剖學中「子宮頸口」之部位。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子門,即子宮之門。」說明其為連接子宮與陰道之關鍵通道,主司月經排出及胎孕之門徑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子門之功能與衝任二脈及肝腎兩臟密切相關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「胞胎」,二者氣血充盈,則子門開闔有度,月事如期,胎孕得養。若寒邪客於子門,或氣滯血瘀,則可致門戶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「石瘕」等病證,表現為月經閉止、腹中結塊如懷子狀。此外,濕熱下注或氣虛不固,亦可影響子門功能,導致帶下異常或胎元不固等疾。

歷代醫家對子門之論述,多聚焦於其與婦科疾病之關聯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子門為「胎孕所出之門」,強調其在生育過程中之重要性。而《醫宗金鑑》則進一步指出,子門之開闔失常可致「經閉」、「癥瘕」等證,治療上需溫通散寒、活血化瘀,以恢復其正常功能。

總體而言,子門於中醫婦科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,既為經血排出之通路,亦為胎孕之門戶,其生理病理變化直接影響女子月經、帶下、胎產等功能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整體氣血與臟腑狀態綜合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