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鳴(子啼)
子鳴,又稱「子啼」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傅青主女科》。此症特指妊娠七八個月時,孕婦自覺腹中胎兒啼哭,伴隨腰間隱痛之現象。傳統認為,此症非胎熱所致,實因母體氣虛,難以濡養胎元,導致胎兒躁動不安而發為異聲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母體元氣不足,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失於濡養,胎兒不得充養而躁動。
- 津液虧耗:陰血不足,虛火內擾,胎失潤澤,引發虛性躁動。
- 中氣下陷:脾虛氣弱,升舉無能,胎氣不固,異動頻生。
證候表現
- 腹中隱隱作響,如兒啼之聲
- 腰腹綿綿作痛,時輕時重
- 或伴面色萎黃、神疲氣短、口乾心煩等氣陰兩虛之象
治法方藥
傅青主主張「補氣為主,佐以生津益血」,創扶氣止啼湯:
- 人參(大補元氣,固攝胎元)
- 黃芪(益氣升陽,助脾肺之氣)
- 麥冬(養陰清心,潤胎息躁)
- 當歸(補血和血,調衝任之脈)
- 橘紅(理氣寬中,防補藥滯膩)
- 甘草(調和諸藥,緩急止痛)
- 天花粉(生津潤燥,清虛熱)
中醫理論延伸
子鳴之機理,與「胎動不安」有相似處,然其獨特在於「有聲無形」。古籍《醫宗金鑑》提及,此症需與「腹中雷鳴」鑑別,後者多屬腸胃氣機不和,無關胎元。另可參考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「養胎論」,強調妊娠後期當調暢氣血,使「胎得靜而安」。
其他相關方劑
若兼見陰虛火旺,可酌加知母、黃柏以瀉相火;若血虛明顯,可合四物湯加減。然總以補益為本,慎用辛香耗氣之品,恐傷胎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