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子母」詳解

子母概念溯源

「子母」關係乃中醫五行學說之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難經·十八難》:「此皆五行子母,更相生養者也。」此概念源自五行相生理論,闡述五行元素間相互資生、相互滋養的動態關係。

基本定義
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規律。所謂「子母」關係特指五行相生範疇:

  • :生我者為母,即能資生、促進另一行發展的五行元素
  • :我生者為子,即被另一行所資生、促進的五行元素

此關係具有雙向性,任何一行皆同時具備「子」與「母」雙重身份,形成環環相扣的五行生剋網絡。

臟腑配屬實例

在中醫藏象學說中,五臟六腑皆有其五行歸屬,故臟腑間亦存在子母關係:

  1. 肺(金)與腎(水)

    • 肺屬金,腎屬水,金生水
    • 故肺為腎之母,腎為肺之子
    • 臨床上肺氣虛可能影響腎氣,形成「母病及子」;腎陰不足亦可導致肺陰虧虛,形成「子盜母氣」
  2. 腎(水)與肝(木)

    • 腎屬水,肝屬木,水生木
    • 腎為肝之母,肝為腎之子
    • 腎精不足常導致肝血虧虛,體現「母虛子亦弱」的病理關係
  3. 肝(木)與心(火)

    • 肝屬木,心屬火,木生火
    • 肝為心之母,心為肝之子
    • 肝鬱化火常上擾心神,呈現「母病傳子」之證
  4. 心(火)與脾(土)

    • 心屬火,脾屬土,火生土
    • 心為脾之母,脾為心之子
    • 心陽不振可影響脾之運化,形成「火不生土」之證
  5. 脾(土)與肺(金)

    • 脾屬土,肺屬金,土生金
    • 脾為肺之母,肺為脾之子
    • 脾氣虛弱常導致肺氣不足,呈現「土不生金」之象

臨床應用

子母關係在中醫診療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,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:

1. 病理傳變

  • 母病及子:母臟病變影響子臟,如脾(土)虛導致肺(金)虛
  • 子病犯母:子臟病變累及母臟,如心(火)火亢盛引動肝(木)火
  • 子盜母氣:子臟過度消耗母臟精氣,如腎(水)陰虧耗損肺(金)陰

2. 治療法則

基於子母關係衍生出重要治療原則:

  • 虛則補其母:當子臟虛弱時,通過補益母臟以資生子臟。如肺氣虛補脾氣(培土生金)
  • 實則瀉其子:當母臟邪氣壅盛時,通過清瀉子臟以疏泄母臟邪氣。如肝火熾盛瀉心火(瀉子以制母)

3. 經絡配穴

子母理論亦應用於針灸取穴,形成「子母補瀉法」:

  • 本經子母補瀉:選取病經五輸穴中屬母或子的穴位
  • 異經子母補瀉:選取與病經有子母關係他經的穴位

理論延伸

子母關係在中醫理論中尚有更深入的發展:

  1. 相乘相侮中的子母關係:五行生剋失常時,子母關係可能參與相乘(過度克制)或相侮(反向克制)的病理過程

  2. 五行勝復理論:當某一行過亢時,其子行會加強克制母行所克之行,形成自我調節機制
  3. 臟腑表裡關係:某些表裡相合的臟腑間也存在子母聯繫,如肝(木)與膽(木)、腎(水)與膀胱(水)等

子母關係作為五行學說的核心內容,不僅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與系統思維,更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重要理論依據,是中醫基礎理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