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母補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母補瀉法詳論
理論淵源與基本概念
子母補瀉法源自《難經》六十九難所載: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」,此為中醫針灸治療中重要之補瀉法則。其理論基礎建立在五行相生關係與經絡氣血流注之上,將五輸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依五行屬性配屬,並運用「生我者為母,我生者為子」的規律,針對臟腑經絡之虛實病證進行調治。
此法不僅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精髓,更將經絡學說與五行理論有機結合,形成一套系統性的補瀉方法。在臨床應用上,既可選取本經之子母穴,亦可跨經選取相表裏經或相關經脈之穴位,展現了中醫治療之靈活性與多樣性。
五行配屬與五輸穴關係
五輸穴之五行配屬依經絡陰陽屬性而異:
陰經五輸穴配屬:
- 井穴屬木
- 滎穴屬火
- 輸穴屬土
- 經穴屬金
- 合穴屬水
陽經五輸穴配屬:
- 井穴屬金
- 滎穴屬水
- 輸穴屬木
- 經穴屬火
- 合穴屬土
此配屬關係源於《靈樞·本輸》與《難經》之論述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五行-經絡對應系統。以肺經為例,其五輸穴五行配屬如下:
- 少商(井穴)屬木
- 魚際(滎穴)屬火
- 太淵(輸穴)屬土
- 經渠(經穴)屬金
- 尺澤(合穴)屬水
具體操作方法
本經取穴法
虛證補母: 當某經出現虛證時,選取本經五行屬性之「母穴」進行補法。如肺經(屬金)虛證,補其母穴太淵(屬土,土生金)。
實證瀉子: 當某經出現實證時,選取本經五行屬性之「子穴」進行瀉法。如肺經(屬金)實證,瀉其子穴尺澤(屬水,金生水)。
異經取穴法
除本經取穴外,亦可根據五行相生關係,選取母經或子經之穴位進行治療。
虛證補母經: 如肺經(金)虛證,除補本經太淵(土)外,亦可補脾經(屬土,土生金)之穴位,如太白(脾經之輸穴,屬土)。
實證瀉子經: 如肺經(金)實證,除瀉本經尺澤(水)外,亦可瀉腎經(屬水,金生水)之穴位,如陰谷(腎經之合穴,屬水)。
臨床應用舉隅
肝經病證治療
肝屬木,其五輸穴五行配屬:
- 大敦(井)屬木
- 行間(滎)屬火
- 太衝(輸)屬土
- 中封(經)屬金
- 曲泉(合)屬水
肝虛證: 補母穴可選:
- 本經曲泉(水,水生木)
- 腎經(水)之陰谷(水)
肝實證: 瀉子穴可選:
- 本經行間(火,木生火)
- 心經(火)之少府(火)
心經病證治療
心屬火,其五輸穴五行配屬:
- 少衝(井)屬木
- 少府(滎)屬火
- 神門(輸)屬土
- 靈道(經)屬金
- 少海(合)屬水
心虛證: 補母穴可選:
- 本經少衝(木,木生火)
- 肝經(木)之大敦(木)
心實證: 瀉子穴可選:
- 本經神門(土,火生土)
- 脾經(土)之太白(土)
理論延伸與變通
子母補瀉法在臨床應用時,常需結合其他辨證要素靈活變通:
- 表裏經配合:可同時選取表裏經之子母穴,如肺經病證可配大腸經穴位。
- 原絡配穴:結合原穴與絡穴使用,如肺經病證可取太淵(原穴)配偏歷(大腸經絡穴)。
- 時辰配穴:結合子午流注理論,選擇氣血旺盛時針刺相關子母穴。
- 多經同治:對於複雜病證,可同時選取多條相關經脈之子母穴配合使用。
此治法充分體現了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整體調節」之治療思想,通過調節經絡氣血之生克制化關係,達到扶正祛邪、平衡陰陽之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