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母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母瘧
子母瘧為瘧疾之一類,其特徵在於發作時間之規律性與頻次異於常瘧。據《醫略十三篇》卷九所載,此症可表現為「日一作,夜一作」,或屬間日瘧,然發作時一日內反覆兩次,故以「子母」喻其交替發作之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瘧疾多因外感瘧邪(瘧氣)所致,邪伏半表半裏,出入營衛之間。子母瘧之特殊發作規律,與正邪交爭之深淺、氣血運行之節律密切相關。若瘧邪深伏,或人體正氣虛弱,邪氣乘虛擾動,可致發作頻密。其病位主要在少陽經,涉及營衛失和,陰陽相搏。
臨床表現
- 寒熱交替:典型瘧疾之先寒後熱、汗出熱退,於子母瘧中或一日內重複兩次,或晝夜各作一次。
- 發作時辰:或於午前、午後分作,或晝夜分明,此與經脈氣血流注之時辰相關。
- 兼症:或伴頭痛、口苦、胸脅脹滿,脈象多弦,舌苔薄白或微黃。
證型辨析
子母瘧可因體質與邪氣性質不同而分化:
- 少陽夾濕型:寒熱往來明顯,胸悶嘔惡,苔白膩,屬少陽樞機不利,濕濁內阻。
- 氣血兩虛型:發作後倦怠乏力,面色萎黃,脈細弱,正虛難以抗邪。
治法方藥
以和解少陽、截瘧祛邪為主,依證加減:
- 主方:小柴胡湯合截瘧七寶飲加減。若熱重者加黃芩、青蒿;寒甚者加桂枝、乾薑。
- 調理氣血:若久瘧致虛,可用何人飲(何首烏、人參等)扶正祛邪。
古籍考據
除《醫略十三篇》外,《瘧疾論》亦提及「間日復作,如子母相隨」,強調其發作之連綿特性。清代醫家多認為此症與「風暑合邪」或「痰濕內蘊」有關,治法注重疏透伏邪、調和營衛。
子母瘧之辨治,需緊扣少陽樞機與氣血盛衰,結合發作規律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