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氣

病名
子氣,又稱「妊娠腫脹」,為婦女妊娠期間常見之病症,最早記載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五。其症狀多見於妊娠三月後,患者雙足自腳面逐漸腫脹,延至腿膝,行走困難,甚則胸悶氣喘、食欲不振,狀似水氣病,嚴重者腳趾間滲出黃水。此症通常持續至分娩後方逐漸消退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子氣之形成主要與脾腎陽虛氣機阻滯相關:

  1. 脾腎陽虛: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。若孕婦素體脾腎不足,陽氣虛弱,則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,下注足脛,形成腫脹。
  2. 氣滯濕阻:情志不暢或肝鬱氣滯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水濕停聚,流注下肢。此外,妊娠期間胎氣壅滯,亦可能影響氣血運行,加重水濕內停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根據病機不同,子氣可分為以下證型,治法各異:

  1. 脾腎陽虛證

    • 表現:下肢腫脹,按之凹陷不起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小便短少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健脾,利水消腫。
    • 方藥全生白朮散加減(白朮、茯苓、大腹皮、生薑皮、陳皮),可酌加附子、桂枝以溫腎通陽。
  2. 氣滯濕阻證

    • 表現:足脛腫脹,按之隨起,胸脅脹滿,情緒抑鬱,舌苔薄白或膩,脈弦滑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行滯,化濕消腫。
    • 方藥天仙藤散(天仙藤、香附、陳皮、甘草、烏藥、生薑、木瓜、紫蘇葉),以疏肝解鬱、調暢氣機。
  3. 濕盛困脾證

    • 表現:腫勢較重,肢體沉重,脘腹痞滿,口淡乏味,舌苔白厚膩,脈濡緩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燥濕,通陽利水。
    • 方藥赤苓湯(赤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桂枝、陳皮、大腹皮),佐以蒼朮、厚朴以增強燥濕之效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指出:「子氣者,兩足腫脹,乃水氣浸淫於下也。」強調此症與水濕下注之關係,並提出需與「子腫」(全身性水腫)及「子滿」(羊水過多)鑑別。
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中醫認為,子氣與妊娠期體內激素變化、血液循環不暢相關,治療上除內服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)以健脾利濕,或外治法如藥浴以緩解腫脹。然須注意辨證精準,避免過用溫燥或滑利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

子氣雖多屬妊娠生理變化,然若腫勢劇烈或兼見高血壓、蛋白尿,則需警惕「妊娠毒血症」(子癇前期),此為中醫「子暈」「子癇」範疇,當另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