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嗆

病名,出自《大生要旨》卷二,又稱子嗽,屬妊娠期間常見病證之一。此症主要表現為孕婦咳嗽頻作,甚則氣逆不順,或伴有痰涎,多因妊娠期間陰血下聚養胎,肺失濡潤,或胎氣上逆,肺氣不降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肺燥:妊娠後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肺陰不足,虛熱內生,灼傷肺絡,致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。
  2. 痰火犯肺:素體陽盛,或外感風熱,痰熱壅肺,氣機不暢,發為咳嗽痰黃。
  3. 胎氣上逆:衝脈氣盛,挾肝胃之氣上逆犯肺,肺失肅降,而見咳逆氣促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陰虛肺燥:症見乾咳少痰、口燥咽乾、舌紅少苔,治宜養陰潤肺,方用百合固金湯加減。
  • 痰火內蘊:症見咳嗽痰黃、胸悶煩熱、舌紅苔黃膩,治宜清熱化痰,方用清金化痰湯
  • 肝胃氣逆:症見咳引脅痛、噯氣頻作,治宜平肝和胃、降逆止咳,方用蘇子降氣湯旋覆代赭湯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妊娠咳嗽,謂之子嗽,甚則胎動不安。」強調此症若久咳不癒,可能耗氣傷陰,影響胎元,需及早調治。

子嗆與一般外感咳嗽不同,治療時須顧護胎氣,用藥忌峻猛攻伐,如半夏、杏仁等降氣之品需慎用,或配伍安胎藥物以兼顧母子之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