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舌
一、病名
子舌,又稱「重舌」,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卷二十六》,其描述為「舌下腫出如舌,故曰重舌,又謂之子舌」。此症因舌下血脈(多為頷下腺或舌下腺)瘀滯腫脹,形成類似第二舌狀的突起,多發於舌底繫帶兩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子舌成因多與心脾積熱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心脾有熱,氣衝於舌本,血脈脹起,變生重舌。」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、陰虛火旺,或嬰兒胎熱上攻,亦可能導致舌下血絡壅滯而成。
辨證分型
- 實熱證:舌下腫脹色紅,觸痛明顯,伴口乾煩渴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治宜清心瀉脾,方用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虛火證:腫塊色淡紅,反覆發作,伴顴紅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。
- 外感風熱:驟發腫痛,或伴發熱惡寒,治以疏風清熱,如銀翹散加板藍根、蒲公英。
外治與針刺
可配合針刺金津、玉液穴放血泄熱,或局部吹敷冰硼散、錫類散以清熱解毒。
二、人體部位名
子舌亦為古代醫家對「會厭」之俗稱,見於《喉白闡微·雜說》:「會厭俗名子舌。」會厭位於咽喉上方,形如葉片,主司吞咽時遮蓋氣管,防止食物誤入。中醫理論中,會厭功能與肺氣宣降相關,若肺熱上熏或氣機不利,可能致會厭腫脹,引發喉痹、嗆咳等症。
與經絡關係
會厭屬肺系,為呼吸之門戶,與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相連。腎虛火炎或肺熱壅盛時,易見會厭紅腫、聲音嘶啞,治療需結合經絡辨證,如瀉肺經尺澤穴或滋腎照海穴。
總結
子舌一詞於中醫涵蓋病理與解剖兩義,前者主論舌下腫脹之證,後者指會厭結構。二者雖名同而實異,然均與火熱上攻、經絡失調相關,臨床需詳辨其源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