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舌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舌脹

病名
子舌脹,又稱「重舌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舌部病證。《儒門事親·卷三》明確記載:「熱結於舌下,復生一小舌子,名曰子舌脹。」意指因熱邪蘊結於舌下血脈,導致局部腫脹隆起,狀若新生小舌,故而得名。此病多見於舌下絡脈瘀阻或痰熱上擾之證,屬「舌腫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子舌脹的形成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心脾積熱:手少陰心經與足太陰脾經皆絡於舌,若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化火,致使心脾熱盛,火毒上攻舌絡,血脈壅滯而成腫脹。
  2. 外感熱邪:風熱之邪外襲,內傳心肺,熱毒燔灼,循經上炎,結聚舌下。
  3. 痰瘀互結:痰濕內蘊或氣滯血瘀,阻滯舌下絡脈,氣血不通,發為腫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舌下近舌根處腫脹隆起,色紅或紫,形如小舌,觸之疼痛,甚則妨礙言語、吞咽。
  • 兼症:或伴口乾口苦、煩躁、小便短赤、便秘等熱象;若痰瘀為患,可見舌質暗紫、苔膩。

辨證論治
子舌脹的治療需依整體辨證,分型施治:

  1. 心脾積熱證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、解毒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導赤散合瀉黃散加減,常用黃連、梔子、石膏、生地黃等。
  2. 外感風熱證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、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銀翹散加牡丹皮、赤芍。
  3. 痰瘀阻絡證
    • 治法:化痰逐瘀、通絡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,酌加浙貝母、僵蠶。

外治法
可配合針刺(如金津、玉液點刺放血)或外用冰硼散、錫類散等清熱解毒之品塗敷患處。

古籍考據
除《儒門事親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重舌:「舌下腫突如舌,乃心脾熱極也。」強調其與火熱之邪的關聯,並載有內服涼膈散、外吹柳花散等治法。

子舌脹與「木舌」(舌體僵硬腫大)、「舌疔」(舌上癰瘡)等病證有別,臨床需細辨其病位與病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