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水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水不利

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趙貞觀所著《絳雪丹書》,記載:「妊娠胸腹脹滿,或遍身浮腫,小便艱澀,名曰子水不利。」此症屬妊娠期水液代謝失常之病證,多因孕婦脾腎氣虛,水濕運化失司,或氣機壅滯,水道不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腎氣虛:孕後氣血養胎,脾腎負擔加重。若素體脾虛,則運化水濕之力不足;腎陽不足,則氣化失職,水濕停聚,泛溢肌膚,發為浮腫。
  2. 氣滯水停:情志不暢或胎氣壅阻,導致三焦氣機不利,水道不通,水液滯留胸腹,見脹滿、小便澀滯。
  3. 胎阻經脈:妊娠後期,胎體增大,壓迫膀胱與三焦經脈,影響水液運行,加重小便不暢與腫脹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胸腹脹滿:氣滯水停,濕濁壅塞於中焦。
  • 遍身浮腫:水濕泛溢肌表,以下肢為甚,按之凹陷。
  • 小便艱澀:膀胱氣化不利,尿量少而排出不暢。

中醫辨證

  • 脾虛濕盛:伴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濡緩。
  • 腎陽不足:兼腰膝酸冷、畏寒肢涼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• 氣滯水停:見脅脹噯氣、情緒鬱結,舌淡紅、苔薄膩,脈弦滑。

治療原則
以健脾益腎、利水消腫為主,佐以理氣通絡。用藥需避峻下逐水之品,防傷胎元。常見方劑如《全生指迷方》之白朮散(白朮、茯苓皮、大腹皮、陳皮等)健脾行水;腎虛者合用真武湯溫陽化氣;氣滯明顯者佐天仙藤散疏理三焦。

相關病證
子水不利與妊娠腫脹(子腫、子滿)密切相關,皆屬妊娠水腫範疇,然子水不利更強調小便不利與水液停滯之病機特點。古籍中亦提及「子淋」(妊娠小便淋痛)與之鑑別,後者以濕熱下注為主,尿頻急痛,異於本證之溺澀無痛。

此症反映中醫對妊娠期水液代謝障礙的整體觀,結合臟腑氣化與經脈理論,調理時注重標本兼顧,以護胎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