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水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水氣
子水氣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趙貞觀所著《絳雪丹書》。其症主要發生於妊娠期間,患者於胎孕成形三月後,雙足漸次腫脹,並逐漸向上蔓延至腿膝部位,導致步履艱難,甚則胸悶氣喘、食欲不振。其外觀表現類似水氣病(水腫),且伴隨腳趾縫滲出黃水之特徵,故得名「子水氣」。此病與「子氣」屬同類病症,皆歸屬於妊娠水腫範疇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子水氣之成因,主要與妊娠期間氣血運行失調、水濕代謝障礙相關。中醫認為,胎兒生長需仰賴母體氣血濡養,若孕婦素體脾虛,或腎氣不足,則運化水濕之功能減弱,加之胎氣壅滯,三焦氣化不利,水濕泛溢肌膚,遂成腫脹。其病位多責之於脾、腎二臟,與衝任二脈氣血失和亦有密切關聯。
臨床分型與表現
- 脾虛濕盛型:症見足脛浮腫,按之凹陷,面色萎黃,脘腹脹滿,食欲欠佳,舌淡苔白膩,脈濡滑。此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所致。
- 腎陽虛衰型:下肢腫脹明顯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小便短少,舌淡胖苔白滑,脈沉遲。多因腎陽不足,氣化無權,水濕內停而成。
- 氣滯水停型:腫勢隨情緒波動加重,胸脅脹滿,噯氣頻作,舌暗苔薄,脈弦滑。此屬肝鬱氣滯,影響水液布散之證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子水氣,首重標本兼顧。以健脾益氣、溫腎利水為本,佐以疏理氣機、通調水道。然妊娠用藥須謹慎,避免峻下逐水或過度耗氣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歷代醫家亦強調飲食調攝,宜清淡少鹽,避免生冷黏膩之物,以助脾胃運化。
古籍記載與延伸
除《絳雪丹書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:「妊娠腫脹,自膝至足,小便清長者,屬濕氣為病,名曰子氣;若遍身浮腫,腹脹喘促者,名曰子滿。」可見子水氣與子氣、子滿等症,雖同屬妊娠水腫,然病位與程度略有差異,臨床須細辨。
子水氣一症,反映了中醫對妊娠病理的細緻觀察,其論治不僅著眼於水腫表象,更重視臟腑氣化功能之調節,體現「有故無殞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