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嗽

病名
子嗽,又稱子嗆妊娠咳嗽,首見於《女科百問》第六十九問:「妊娠而嗽者,謂之子嗽。」此症專指婦女妊娠期間出現的咳嗽症狀,多因孕後生理變化,導致肺氣失宣、氣機不暢所致。

病因病機
妊娠期間,陰血下聚以養胎元,致使母體陰虛陽亢,或痰飲內停,復感外邪,引發咳嗽。其病機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
  1. 陰虛火動:孕後陰血虧虛,虛火內生,上灼肺金,肺失清肅而咳。
  2. 痰飲上逆: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聚而成痰,痰飲上犯於肺,阻滯氣機。
  3. 外感風寒:孕婦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襲肺,肺氣壅遏不宣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  1. 陰虛火動型

    • 主症: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,潮熱顴紅,口乾咽燥,短氣乏力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,潤肺止咳。
    • 方藥:麥味地黃丸(麥冬、五味子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)加減,可酌加沙參、百合以增強養陰之效。
  2. 痰飲上逆型

    • 主症:咳嗽痰多,色白黏稠,胸悶脘痞,心煩嘔惡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痰,理氣止咳。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,痰熱者加黃芩、瓜蔞;氣滯甚者加蘇梗、枳殼。
  3. 外感風寒型

    • 主症:咳嗽聲重,痰稀色白,鼻塞流涕,惡寒發熱,頭痛無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散寒,宣肺止咳。
    • 方藥:杏蘇散(杏仁、蘇葉、前胡、桔梗、枳殼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加減,風寒甚者加麻黃、荊芥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子嗽與一般咳嗽不同,其治療須顧及胎元,用藥宜輕清平和,避免過用辛燥或苦寒之品,以防傷胎。例如,陰虛者忌用溫燥,痰飲者慎用峻下,外感者不宜過汗。此外,妊娠咳嗽若久治不癒,可能影響胎氣,甚至導致胎動不安,故需及早辨治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妊娠咳嗽,屬陰虛者多,宜滋陰潤肺;痰飲者,當化痰順氣;外感者,解表為先。」此論進一步強調子嗽的辨證核心在於分清虛實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