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單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單鼓

單鼓,又稱鼓脹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脹病範疇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鼓脹》,其記載:「鼓脹又名單鼓。」此病以腹部脹大如鼓、皮色蒼黃、脈絡暴露為主要特徵,多因氣、血、水停滯於腹內所致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單鼓之成因,多由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蟲積、黃疸等病遷延不愈,導致氣機阻滯、血行不暢、水濕內停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肝失疏泄、脾失健運、腎失氣化,三者相互影響,終致氣滯、血瘀、水停互結於腹中,形成鼓脹。

  1. 氣滯:情志抑鬱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久則氣滯成脹。
  2. 血瘀: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脈絡瘀阻,積於脅下,形成癥塊。
  3. 水停: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或腎陽不足,氣化不利,水液泛溢,積於腹中。

臨床表現

單鼓患者常見腹部膨隆,叩之如鼓,按之堅硬,甚則腹壁青筋暴露(脈絡怒張),伴隨脅下脹痛、食少倦怠、小便短少等症。若病情深重,可見面色黧黑、形體消瘦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或澀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與證候,單鼓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氣滯濕阻:腹脹按之不堅,脅下脹滿,食後脹甚,噯氣不爽,苔白膩,脈弦。
  2. 寒濕困脾:腹大脹滿,按之如囊裹水,畏寒肢腫,小便少,舌淡苔白滑,脈遲。
  3. 濕熱蘊結:腹大堅滿,脘腹撐急,煩熱口苦,小便赤澀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4. 肝脾血瘀:腹大堅硬,脈絡怒張,脅腹刺痛,面頸胸臂見血痣,舌紫暗有瘀斑,脈細澀。
  5. 脾腎陽虛:腹大脹滿不舒,早寬暮急,畏寒肢冷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弱。

治療原則

單鼓治療當以「標本兼治」為綱,初期宜行氣利水、化瘀散結,後期則需溫補脾腎、扶正固本。具體治法需依證型而定,如氣滯濕阻者疏肝理氣、除濕消脹;寒濕困脾者溫中散寒、化濕行水;濕熱蘊結者清熱利濕、攻下逐水;肝脾血瘀者活血化瘀、行氣利水;脾腎陽虛者溫補脾腎、化氣行水。

單鼓為中醫疑難重症,歷代醫家對其論述頗豐,除內服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、外敷等法,以緩解症狀。其病理複雜,多屬本虛標實,故治療需審證求因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