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子啼,又稱子鳴兒啼腹啼鳴胎胎哭腹哭鐘鳴鐘鳴,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之《胤產全書》。此症為妊娠期間,孕婦腹中傳出如鐘鳴之聲,乃因胎氣不穩所致,主要與氣虛胎熱不安兩大病機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虛不攝
    孕婦素體氣虛,中氣不足,難以固攝胎元,致使胎動異常,氣行不暢而發為聲響。此類患者多伴見神疲乏力、言語低微、面色晄白等氣虛之象。
  2. 胎熱不安
    因母體陰血不足,或情志化火,熱擾胞宮,胎元受灼而躁動不安,氣機逆亂而生鳴響。臨床可見口乾咽燥、心煩易怒、舌紅少津等熱象。

中醫理論探析

子啼之聲,古籍多喻為「鐘鳴」,乃因胎動時氣血振動,透過腹壁傳導所致。此現象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以衝任二脈為要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氣血失和,衝任不固,則胎氣上逆,發為異聲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胎動不安胎漏等妊娠病證區分。子啼以「聲響」為特徵,而胎動不安多見腰痠腹墜,胎漏則有陰道出血。三者病機雖有重疊,然子啼更強調氣機異常所致之聲象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鑑‧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妊娠腹中兒啼,名曰子鳴。由母氣虛,或熱乘胎元所致。」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載,此症可因「母氣大虛,子失所養」而發,強調補益氣血為治本之法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法以調和氣血安胎止啼為主。氣虛者宜補中益氣,選用舉元煎補中益氣湯加減;胎熱者當清熱養陰,方如保陰煎黃芩湯。針灸可取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調理脾胃、滋養陰血。

子啼一症,雖非常見妊娠病,然其機理體現中醫對「氣血胎元」互動之深刻認識,亦反映古籍對妊娠現象的細緻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