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子啼概述

子啼是一種病名,出自王肯堂的《胤產全書》。也叫子鳴、兒啼、腹啼、鳴胎、胎哭、腹哭鐘鳴、鐘鳴。它指的是孕婦因氣虛或胎熱不安,導致腹中有聲音,如鐘鳴。

根據《醫宗金鑒·婦科·子啼》的描述,子啼的聲音可能像兒啼、鳴胎、腹哭。這些症狀都屬於氣虛或胎熱不安的表現。若是氣虛,應該補氣;若是胎熱,則應該清熱。

《醫林改錯·子啼》指出,子啼即子鳴。胎兒在母腹中依賴母氣維持生命,如果母親氣虛,胎兒無法得到足夠的養分,因此它會啼鳴以求得養分。如果母氣虛嚴重,胎兒啼鳴會持續不停,導致母子雙亡。因此,子啼症狀是非常危急的,需要引起重視。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子啼》也提到,子啼是指胎兒在母腹中因氣虛或胎熱不安,導致腹中有聲音,可能像兒啼、鳴胎、腹哭、鐘鳴等。無論是氣虛還是胎熱引起的子啼都應該急治,不可拖延。

子啼的治療與預防

子啼的治療以補氣為主,清熱為輔。如果是因氣虛引起的子啼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補氣藥。如果是因胎熱引起的子啼,可以使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知母、生地黃等清熱藥。同時,還可以配合使用安胎藥,如柏子仁、酸棗仁、遠志等。

預防子啼的主要方法是注意孕婦的保健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過度勞累,同時增加營養攝入量,多食用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以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此外,孕婦還應該保持外陰清潔,避免感染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