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子啼,病名。出王肯堂《胤產全書》。亦名子鳴、兒啼、腹啼、鳴胎、胎哭、腹哭鐘鳴、鐘鳴。指孕婦因氣虛或胎熱不安,以致腹中有聲如鐘鳴者。
《醫宗金鑒·婦科·子啼》曰:“子啼者,孕婦腹中如鐘鳴聲,或如兒啼聲,或如鳴胎聲,或如腹哭聲,皆屬氣虛或胎熱不安之證。若氣虛者,宜補氣;若胎熱者,宜清熱。”
《醫林改錯·子啼》曰:“子啼者,即子鳴也。蓋胎兒在母腹中,以母氣為生,母氣虛則胎兒不得其養,故鳴啼以求其養也。若母氣虛甚,則胎兒鳴啼不止,以致母子俱亡。故子啼之證,最為危急,不可不慎。”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子啼》曰:“子啼者,乃胎兒在母腹中,因氣虛或胎熱不安,以致腹中有聲如鐘鳴者。其聲有如兒啼者,有如鳴胎者,有如腹哭者,有如鐘鳴者。其證有因氣虛而致者,有因胎熱而致者。若因氣虛而致者,宜補氣;若因胎熱而致者,宜清熱。但無論何因所致,皆當急治,不可延誤。”
子啼的治療,以補氣為主,清熱為輔。若因氣虛而致者,可用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補氣藥;若因胎熱而致者,可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知母、生地黃等清熱藥。此外,還可配合使用安胎藥,如柏子仁、酸棗仁、遠志等。
子啼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孕婦的保健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過度勞累,適當增加營養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以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同時,孕婦還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,避免感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